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推书222】(tuishu222),首页回复数字4399,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作者:采铜
内容简介:
一个人的精进之路,可以开始于想清楚什么是“理想中的我”,然后迈出朝向这个目标的现实可行的第一步。
一个人有勇气为自己订立目标,敢于去做理想中的自己,并从可实现的一小步一点点迈开去,那么他一定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同时也是尽最大可能来发展自己的道路。
本书将教会你抢占先机的方法论:向下聚焦,成为“敏感”的人;拆解认知,让行动应付自如;激发自驱力,挖出“热爱”的种子;“明智思考”,在矛盾中取得平衡;成为学习“结构化”的长期主义者……如何做:6条科学学习法则、5种高效行动技巧、6大增强思考力工具,帮你成为“价值创造”个体,破除“内卷式”职业耗竭。
本书打破知识壁垒,以认知心理学专业知识为基础,结合脑科学、生态学、逻辑学等多领域知识,及引用大量人文学科中的经典论述,从解决现代人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常见的认知难题出发,从专注力、认知负荷、内在动机、习得智慧、知识体系、学习方法、行动技巧、思考工具等8个方面,迭代出精进3.0版的自我进化认知观与方法论,帮助读者不断拓展思维边界,找到属于自己的潜在生态位,挣脱“内卷”造成的人生困境。
什么是“生态位”?
某一种生物,只要在特定的小环境中具有生存优势,它就能生存和繁衍。我们每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个体,也是一样。你不必是最聪明或最优秀的,只要找到适合的小环境,也就是“生态位”,你也能生活得很好,拥有一个很棒的人生。
为什么要找到“潜在生态位”?只要社会在不停运行和演变,科学技术在持续进步,人们的欲求、口味和偏好在不断变化更迭,那么,就像地壳板块的移动产生新的山峰和峡谷一样,就总会有新的生态位在变化中喷涌而出。
而如果你能发现某个新的生态位,或找到某个还未被大多数人发现的“潜在生态位”,很可能你就能占得先机。如何找到自己的高价值潜在生态位?如何成为不可替代的个体?
试读
唤回内在动机
渴望、热爱与好奇心是召唤源
怎样才能唤回内在动机呢?怎样让我们空荡荡的心变得充实起来呢?怎样才能在身心疲惫的工作和学习之余,重新找到内心的热爱和意义感呢?
警惕“斯金纳箱”
斯金纳是一位“古早级”的心理学家,是心理学发展早期一位代表人物。斯金纳在1938年发明了“斯金纳箱”(Skinner box),用其做了大量的动物行为实验,探索了奖励和惩罚在塑造动物行为中的作用,鸽子和小鼠是斯金纳箱中的“常客”。
一个斯金纳箱中通常有一个可按压的杠杆,有食物槽,有信号灯,甚至在底部还有通电的网格板。一个简单的斯金纳箱实验是这样的:先把一只小鼠饿几顿,然后放入斯金纳箱中。到了这个新环境里,小鼠会在四周探索一番,探索的时候可能不小心就按动了杠杆,随即食物槽里的一个食物小球就滚进了箱子,这对早已饿坏了的小鼠来说真是一个惊喜。接下来是重点——小鼠此后就会经常按动杠杆,来获得食物球。如果说第一次按压杠杆是随机的行为,那么从第二次按杠杆开始,小鼠就是有意图的行动了。也就是说,在没有“教导”的情况下,小鼠自己就“学会”了按动杠杆这个操作。这就是奖励的作用。
斯金纳箱里的通电板是用来研究惩罚的作用的。我在读心理学本科的时候,有老师带着我们做过小鼠迷宫实验,其中也用到电击的方式。当通电的开关按下时,小鼠就会被猛地电一下,发出惊恐的尖叫,电完后还会浑身发抖。我感觉这样的实验太过残忍,就没有继续下去。用斯金纳箱研究动物行为,也会用到电击,这在心理学早期发展中比较常见,现在估计不多了。
图3-1
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把动物研究的结果推演到人的身上,认为人跟动物一样,只要操纵奖励和惩罚这两个因素就能控制人的行为。这种理论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渐渐地被后来的心理学家抛弃。
虽然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学界被抛弃了,但它在学术界之外反倒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比如,很多游戏业的从业者都会或多或少了解一点行为主义心理学,在这个基础上设计出合理的奖励和惩罚策略,就会对玩家的心理产生显著的影响。
最直白的斯金纳箱设计可以在“动物农场”类的游戏中找到。假设现在有这样一个游戏:在这个游戏里,你拥有一个农场,农场里有鸡、鸭、猪、奶牛等。为了经营这个农场并获得收益(只是虚拟的收益),你需要定时做一些简单的操作。比如你需要每两个小时给奶牛挤一次奶,“挤奶”操作很简单,只是用手指(或者鼠标)点一下牛就可以。只要点一下就能得到牛奶,从而获得收益,看上去很轻松,所以玩家就会提醒自己每两个小时去点一下。农场里还有其他项目也需要类似的操作。
你想想看,玩家定时去“挤奶”的操作和小鼠在斯金纳箱里按压杠杆并获得食物的操作有区别吗?游戏中的“奶牛”只是一个改头换面的杠杆罢了。在这样的游戏中,玩家其实没有想清楚一个问题:我一直这样机械地点点点到底是为了什么?小鼠按压杠杆得到的是实物,而在游戏里,玩家所收获的其实不过是一些亮闪闪的虚拟物品和一串数字而已。
为了这些虚拟世界中的资产和成就,玩家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本就稀缺的资源——时间和金钱——源源不断地投入到游戏中,有些成了“爆肝型”玩家,有些成了“氪金型”玩家,或许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可能只是陷入了斯金纳箱的陷阱,无法逃脱。
当然,我并不是说所有的游戏都是斯金纳箱。游戏是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在游戏业界,有许多优秀的游戏作品,这些游戏不亚于任何精美的艺术品,它们对玩家的影响是正面的。但是同时,确实也存在着大量糟糕的游戏,它们利用和放大人性的弱点,以诱导玩家沉迷、成瘾为基本手段来获取收益,对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当然,不只是游戏,在互联网世界,还有许多产品的功能特征、运营手法等都有斯金纳箱的属性。如果你留心观察,就能发现不少。
斯金纳箱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系统化、自动化地操弄人的外部动机的机器。在这个机器的影响下,人的行为退化成了动物的行为,人的思想和精神在一刻不停、眼花缭乱的交互中失去了自由施展的空间。如果一个人沉迷于斯金纳箱式的现代“玩具”,那么他的内在动机就没有机会孕育和发展。
放下思维的枷锁,挖出热爱的种子
我自己不养猫,但是我好多朋友都养猫。我发现猫的生活真是惬意,而相反,它们的主人却要劳累得多。为什么人活得比猫还累呢?我想,人做什么事都讲目的、目标;而猫喜欢玩耍,它是不带目的的,就是玩耍而已。人相比猫而言,多了一层目的的枷锁;猫相对人而言,因为无所求而获得了解放。所以,养一只猫还不如做一只猫吧。
很多事情带了目的就变味了。就像发自内心的喜欢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在一瞬间发生的,所有的爱,它的产生都是不费吹灰之力的,无法刻意地去求到。如果你刻意去追求“喜欢”“热爱”的感觉,反倒会南辕北辙,越行越远。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如果我们想让内在动机来驱使我们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那么并不能靠直接去求的方法,而是为自己培养一个开放的、好奇的、敢于尝试的心灵,然后该来的自己就会来。
你更应该做的是做减法,减掉什么呢?减掉那些抑制了你的渴望、你的热爱、你的好奇心的东西。
我有一个朋友,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她在幼年时很喜欢画画,可是上一年级的时候,她的妈妈突然把她的画笔都收走了。我能想象那个场景,她最喜欢的东西被强行剥夺的那一刻,她是多么难受啊!后来她读了大学,学的是设计专业,于是她又有机会拿起了画笔,也许过了这十多年,她还是没有忘掉自己当年喜欢的东西,就像一粒种子,休眠在冻土里,又终于长出了芽来。这就是内在动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非常强韧的。但即使如此,当她回忆起那件伤心往事时,她的眼神还是落寞、忧伤的。
如果你是一个家长,就应该意识到,千万不要随意剥夺或者压制孩子喜欢的东西,热爱是很珍贵的,是孩子非常重要的精神资产。又或者,如果你正在为自己寻找一份喜欢的工作或者事业,但是又觉得茫然无措,那么你可以想想,在你过往的生命历程中,有哪些时刻、哪些经历是能够让你感到快乐、兴奋或者幸福的,是你按捺不住一定要去尝试的,这些可能就是你想要找的东西,它在你生命中早已出现,只是因为各种原因被掩盖了起来,被遗忘了。
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处于“自己压抑自己”的状态,我们的许多生命活力被我们的思维惯性给压制住了。在我们的脑海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自动化的思维”,这些思维会不请自来,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或者唠叨着“感觉又搞砸了”“糟糕”“完蛋了”。对于这些想法,我们可以多问一个“为什么”来应对。我们可以问:“为什么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为什么就完蛋了糟糕了?”然后你会发现,它们并不是那么牢不可破的。
在我们需要打开枷锁的想法中,有一种是最普遍的,就是功利。把追求功利作为人生准则的人,就是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做什么事都会权衡利弊,做什么事前都要问有没有实际的好处。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他们往往会做出趋同的行为,他们做的事其实是很单调的,因为目标的单一性塑造了行为的单一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以为在追求成功或者富足,确实有可能他们做到了,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又错过了太多的东西——那些看上去很“无用”但实际上又很美好的东西。
做了一辈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能最后受伤最深的是自己。
在现代社会,由于批量化的、大规模的生产,很多物质的东西是过剩的,又由于互联网的存在,信息和娱乐也是过剩的。可是人们却仍然觉得自己拥有的太少,想要的太多,为什么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错了。
如果我追求的是外在的奖励,那么这个奖励是没有底的。所谓欲壑难填,你永远觉得太少,总有深深的匮乏感和不安感。可是如果你回问自己的内心,想一想让自己快乐的、幸福的、安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你会发现它们是不需要很多钱来交换的。
所以,你要学会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你需要把得失心、胜负心给放一放,把“精致利己”的惯性化思维给忘掉,才能给你的心以足够的空间,让你的内在动机在其中孕育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