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亚当·希金博特姆-pdf,txt,mobi,kindle,epub电子版书免费百度云百度网盘

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推书222】(tuishu222),首页回复数字4381,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推荐:豆瓣评分高达9.0的一本书

今日重点推荐《切尔诺贝利的午夜》

豆瓣评分:9.0;

包揽欧美多家一线媒体年度榜单:《柯克斯书评》年度最佳非虚构,《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年度图书,2020年安德鲁•卡内基奖。

作者: [英] 亚当·希金博特姆

这本书讲了什么?

1.亚当·希金博特姆耗费多年心血,终于完成这部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权威力作。书中充分有力的调查,揭示了这场二十世纪最大灾难之一的真相是如何在政治鼓吹、重重保密和谣言四散的共同作用下被掩盖起来的。

2.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尔诺贝利原子能电站的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由此引发了历史上最恶劣的一起核灾难。自那以后的三十年里,切尔诺贝利逐渐成为整个世界挥之不去的噩梦:阴魂不散的辐射中毒的恐怖威胁,一种危险技术脱缰失控的巨大风险,生态系统的脆弱,以及对其国民和整个世界造成的伤害。然而,这场事故的真相,却从一开始便被掩盖起来,长久以来一直众说纷纭。

3.在莫斯科、基辅和明斯克,以及遍布前苏联境内的城镇村庄,对于那些亲历了发生在1986年4月的一系列事件的幸存者们,生活仍在继续,尽管他们的年岁渐长、健康状况日益恶化。

4.十多年中,亚当·希金博特姆进行了数百小时的采访,以此为依托,辅之以往来书信、未发表的回忆录和新近解密的档案文件,他将那些灾难亲历者所目睹的一切,化成客观、冷静而又发人深省的叙述。由此得到的,是一本惊心动魄的非虚构杰作,一个比苏联传奇更复杂、更人性,也更恐怖的故事。

5.在一个狂妄自大和注定要失败的故事中,捕捉到科学与人性;这里没有无名英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脸孔:这些人早已经被他们的国家和同胞所遗忘,其中,有苏联的各色高官,有“吹哨”人,有救援英雄,有医疗人员,有事故清理者,也有日后站在审判席上的人。

试读

苏维埃的普罗米修斯7

随着螺旋桨缓慢转动的声音逐渐接近,黑色的鸟群飞起来,掠过普里皮亚季河盆地千里冰封的大草原,飞入珠链般纵横交错的河汊湖泊上空。远远站在下面没膝深的雪地里的,是维克托·布留哈诺夫,呼出的热气在铅云低垂的空中久久不散。他正等候着来自莫斯科的党政大员(nomenklatura)。

直升机终于着地,由各部部长和党内官员组成的代表团艰难跋涉穿过雪地,刺骨的严寒穿透了他们厚厚的羊皮大衣和皮高帽。苏联能源与电气化部部长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党内高官,与布留哈诺夫会合,那个大胆无畏的新计划就将从这里开始。只有34岁的布留哈诺夫,是个头脑灵活、雄心勃勃、忠诚坚定的党员。这之前,他带着命令来到西乌克兰,准备在这里建造一座将成为全球之最的巨型核电站——如果苏联中央计划制定者的宏伟蓝图得以顺利通过的话。

在河岸旁会合后,十二个在场者用白兰地为他们的计划举杯庆祝。一位国家摄影师拍下了他们手持长柄铁锹和经纬仪的照片,趴在一旁等候的直升机以一个尴尬的角度出现在背景中。他们站在雪地里,看着部长涅波罗日尼费力地将一根奠基桩一厘米一厘米地打进坚硬如铁的冻土中。

这是1970年2月20日。经过几个月的反复思量,苏联当局终于为这座有朝一日将令苏联的核工程技术闻名全球的新核电站选定了名字。他们曾考虑过几个方案,北基辅核电站,西乌克兰核电站,或者普里皮亚季原子能电站。最终,乌克兰共产党内大权在握的头号人物弗拉基米尔·谢尔比茨基拍板确认,核电站应当以该地区的中心城市命名,那是一个只有2000居民的古老小城,距离布留哈诺夫和他的上司此刻立足的这片冰雪覆盖之地,只有14公里。8

切尔诺贝利城始建于12世纪。之后800年里,定居此处的农民在河里捕鱼,在原野上牧牛,在乌克兰西北部和白俄罗斯南部的茂密森林中采摘蘑菇。屠杀、掳掠、灾荒和战乱频频光顾。20世纪下半叶,切尔诺贝利终于迎来了和平。这里逐渐演变为一个静谧的地区中心,城里有几家工厂、一家医院、一座图书馆和一个文化宫,在不远处的普里皮亚季河与第聂伯河交汇之处,还有一座小船厂,为穿梭河上的拖船和驳船提供修理服务。环绕城周的,是一片无边无际、常年湿漉漉的泥煤沼泽和水生林,它们构成了第聂伯河盆地的一部分。在这个盆地中,32000多条大河小溪织成的密布水网,覆盖了乌克兰近半数的国土。从选定的新核电站站址顺流而下15公里,河流交汇后注入基辅水库,而由此向东南方向开车两小时,便是乌克兰的首都基辅。生活在那里的250万居民的饮用淡水,便靠这座大型水力发电站的水库提供。

维克托·布留哈诺夫是初冬时候来到切尔诺贝利的。他住在城里唯一的旅馆里,那是苏维埃大街上一栋光秃秃的平房。身材瘦长却矫健有力的他,长着一张严肃的橄榄色窄脸,一头浓密的深色卷发。他是家中四个孩子里的老大,父母都是俄罗斯人,但却在中亚群山包围中的乌兹别克斯坦长大。他的面相颇有几分异国情趣:一名当地克格勃官员终于与他会面时,居然认为这个年轻的厂长是个希腊人。

他坐在旅馆床上,打开行李箱,拿出里面的笔记本、一套项目蓝图和一把木制计算尺。尽管如今已是切尔诺贝利原子能电站的负责人——当然,也是目前为止唯一的员工——布留哈诺夫却对核电所知甚少。在塔什干的理工学院读书时,他学的是电气工程。他很快从乌兹别克水电站涡轮机组的低级岗位上脱颖而出,晋升为位于乌克兰东部工业区、该国境内最大的煤电站乌克兰斯拉维扬斯克(Slavyansk)煤电站的项目主管。然而在莫斯科的能源部,考虑高级管理干部人选时,知识和经验同忠诚和执行力相比,并没有那么重要;技术问题可以留给专家去解决。9

20世纪70年代初,为满足激增的电力需求,追赶西方,苏联匆匆上马了一系列反应堆建造项目。1954年时,随着第一座商业发电反应堆落成,令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对手们震惊不已的苏联科学家,一度自居全球核工程的带头大哥。然而从那以后,他们却逐渐被远远甩在后面。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完成登月的最后准备,苏联能源与电气化部部长发出了大力发展核能建设的号召。他设立了雄心勃勃的目标,苏联的欧洲部分将建起一个由全新的核电站串起的电网,从芬兰湾到里海,众多规模巨大、发电能力惊人的反应堆将拔地而起。

在20世纪60年代即将画上句号的那个冬天,能源部长把布留哈诺夫召到莫斯科,给他下达了新的任务。这是一个极其光荣崇高的项目。它不仅是乌克兰境内第一座原子能电站,也是能源与电气化部涉足的一个全新领域,该部门从来不曾从无到有地建起一座核电站。此前,苏联境内的每一座反应堆,都是由中型机械制造部负责建造的。藏在苏联原子武器项目身后的这个秘密组织,一举一动极其隐秘,连名字都用代号表示,以免勾起外界不必要的好奇。然而,不管即将面临的是怎样的挑战,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徒,布留哈诺夫愉快地接过了这面红色原子大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