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推书222】(tuishu222),首页回复数字4378,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作者: 张玮
内容简介:
长销历史大众读物《历史的温度》系列第四本,前三册累计销量超过60万册。
那年,中国为什么只派一个人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清末为何那么多留学生扎堆去日本?那些从月球回来的宇航员,都怎么样了?
从宏大的叙事,走向历史的细节,寻找时代的真实故事。当历史风起云涌,风云人物又如何改变时代,或被时代改变?
一个个历史小故事,讲述课本之外的过去时光,读完多一些典故,涨一些知识,变成有趣、有见识的人。
亦庄亦谐的文字,丰富的历史知识,活色生香的历史故事,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的性情,还原历史应有的温度。
六神磊磊、罗振宇、马勇、徐达内、严锋、张伟等力荐
徐霞客、麦哲伦、容闳、张伯苓、刘长春、马拉、陈公博、伊藤博文……不管是这些在史书上留下了名字的人,还是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普通人,其实都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梦想。只是,如果把时间轴拉到足够长,大多数人的信念和梦想都随时间而湮灭了。留在史书上的那些人,有的是因为历尽艰辛,坚持的信念最终成真,而有些人所谓的“信念”本身就是个妄念,最终不光是撞了南墙,甚至还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翻看历史的长卷,回顾这一个个故事,以及故事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你会发现,人生的转折,有时真的只在一念之间,不管这些“念”,是信念还是妄念,是文念还是情念。
每个历史人物或者事件,背后都曾有不为人熟知的故事,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把这些故事告诉你。在张玮抽丝剥茧般的描述中,历史被还原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这之中,有热血,有残酷,有真实,当然,也有温度。
裸脊锁线装帧(封面和内里不黏在一起,详见封面图),能翻开摊平,比胶装更牢固,内文双色印刷。
作者简介:
张玮(网名:馒头大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新闻系新闻学硕士。曾做过11年体育记者,采访过三届奥运会、两届世界杯和百余项世界赛事。后担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主任,解放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总经理、主任,解放日报社运营、技术中心总监。
微信公众号“馒头说”,以“历史上的今天”为特色,定期推送历史类文章,2017年8月起开始出版《历史的温度》系列。
试读
1793年7月13日,夏日炎炎。
让–保尔·马拉正将全身浸在家里的浴缸中,忙碌地工作——因为他患有严重的皮肤病,浑身瘙痒难忍,只能长时间浸泡在放有药草和矿物质的浴缸中。
而作为雅各宾派的主要领袖之一,在这个血雨腥风的大革命时期,他又实在有太多的工作需要处理,所以只能在浴缸中批阅文件。
门外似乎又一次响起了一阵争吵的声音。
这已经是第三次了。之前的两次,似乎有人要进来拜访马拉,但马拉的情人西蒙妮将来客挡在了门外。但这位访客似乎非常坚决,不见到马拉就誓不甘休。
到第三次的时候,西蒙妮推门走了进来,她告诉马拉:门外这个第三次求见的女子,是来报告有关吉伦特派的阴谋的。
这无疑引起了马拉的兴趣。他让西蒙妮把那个女子请进来。
出现在马拉浴室中的,是一位看上去25岁左右的年轻女子,很文静。
她自我介绍,叫夏绿蒂·科黛,从康恩赶来。
康恩正是被放逐的吉伦特派的聚集地。马拉开始对眼前这个女子产生了信任,他很快就问到了他期待的情报——科黛说:“支持吉伦特派的议员们正在密谋,他们四处煽动群众,准备造反。”
马拉问这些准备造反的议员共有几个人?科黛回答,有18个人。
科黛开始一一报出这18个人的名字,而马拉用笔在浴缸搁板的纸上开始记录,然后用一种轻松的口吻告诉他眼前这位姑娘:“请放心,这些人不久后都会出现在断头台上。”
但马拉并没有看到姑娘对他回报轻松的微笑,而是看到她从披肩下掏出了一把刀。
那一刻,除浴缸里散发的药水味道之外,马拉闻到了死亡的气息。
2
没错,这是我们熟悉的“马拉之死”的场景。
但是,长久以来,似乎总有不少细节显得很模糊:夏绿蒂·科黛是谁?一个女孩为什么要刺杀马拉?马拉究竟做了什么而遭人恨?女刺客后来怎么样了?
要搞清这些问题,我们还是很有必要简单捋一捋“法国大革命”的——显然,我们中的很多人在做学生的时候,一听到这个名词,脑袋就会“嗡”的一声。
其实也没那么复杂。
简单来说,就是在1789年——从天灾上讲,法国因为气候原因连年歉收导致农民已经没有活路;从人祸上讲,那位带着自己王后骄淫奢侈的路易十六,坚持还要从第三等级(法国当时第一等级为天主教高级教士和国王,第二等级为贵族,第三等级为普通市民和农民)身上征税。最关键的是,当时法国的中下阶层不仅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的初步财富积累,而且早已经历了“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启蒙运动”的洗礼和熏陶,民智已开。
于是,一场可以预见的大革命终于爆发了。
在这场试图以“共和体制”替代“君主专政”的大革命中,以路易十六为代表的波旁王朝首先被推翻,天下大乱,而第一个登上执政舞台的,是吉伦特派。
吉伦特派也有过一些其他的名称,但因为其主要的几个成员来自法国的吉伦特省,故得此名。这个派别的成员大多来自信奉自由主义的法国工商业阶层,所以一般被历史教科书打上“软弱的资产阶级”标签。
但事实上,这个标签也对也不对。
说不对,是因为吉伦特派上台执政后,对内坚决反对君主专制,要求废除王权,在大方向上并没有含糊,并因此干了一件当时也有不少反对声音的事——将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路易十六是法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处决的国王,他生前还参与了断头台的设计);对外,吉伦特派并没有屈服于欧洲干涉势力的入侵(因为波旁王朝被颠覆,欧洲的各国势力开始组成联军干涉法国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