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myapp定制】(myapp147),首页回复书名数字2730, 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日本通史》系《世界历史文化丛书》之一种书。《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日本通史》讲述了日本列岛和日本人的形成以及“日本”的由来,剖析了日本独特的“摄关政治”的形成、构成日本二元政治的“武家政权”的建立,叙述了从织田信长“天下布武”到德川将军“元和偃武”的日本统一,描述了传承至尽的神道教、物语、和歌、俳句、浮世绘、猿乐、屏障画等独特的日本文化,展现了明治维新后日本风云激荡的现代化进程,论述了中日战争的爆发和逐步扩大以至太平洋战争的最终爆发,陈述了“东京审判”的历史史实,分析了日本战后政治“55年体制”的解体,追踪了日本战后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足迹。
目录
序言
第一章史前时代
一、日本列岛的形成和日本人的起源
二、先土器时代
三、“我国的黎明期——绳文时代”
四、“文政十一年弥生十日”
作者点评
第二章古坟·大和时代
一、倭人·邪马台国·古坟
二、“大和朝廷”的建立和倭的初步统一
三、“国家制法自滋始焉”
四、“兴隆三宝”和“飞鸟文化”
五、“大化改新”在刀光剑影下进行
六、律令制国家在“同室操戈”中建立
七、“因为日出东方,故称我国为日本”
八、白凤文化
作者点评
第三章奈良时代
一、“和同开弥和平城京是律令国家的象征”
二、奈良时代:“政情不安和混迷的时代”
三、“日本”版图的迅速扩大
四、“遣隋、遣唐使的波及效应”
五、“文字的普及和个性的诞生”
作者点评
第四章平安时代
一、迁都平安·巩固皇权
二、“虚弱的天皇和幼帝接连登基”
——“摄关政治”的前提
三、“由上皇或法皇在院厅主理国政”
四、唐风文化与国风文化“共存共荣”
五、佛教文化的繁荣
作者点评
第五章镰仓时代
一、“源平争乱”
二、镰仓:武家政权的发祥地
三、执权治世的时代
四、“庄园制”和“御家人制”
五、忽必烈征伐:“文永、弘安之役”
六、镰仓时代的“纹化”
七、“镰仓新佛教”
作者点评
第六章室町时代
一、“一天两帝南北京”
二、“南北一统”和室町鼎盛
三、“乱”:从“禅秀之乱”到“应仁之乱”
四、“中世纪是‘一揆’的时代”
五、日明复交和“勘合贸易”
六、神与佛的“共生”
七、“传承至今的日本独特的文化”
作者点评
第七章战国时代
一、“应仁之乱”:日本历史的里程碑
二、“天下布武”
三、“天下布武路线的转换”
四、“从统一天下到侵略朝鲜”
五、“吉利支丹时代”的兴衰
六、“安土·桃山文化”和“南蛮文化”
——东西文化并行格局的形成
作者点评
第八章江户时代
一、“元和偃武”:走向近世社会
二、幕藩体制的建立和享保改革
三、田沼政治和宽政改革
四、“大盐之乱”和“天保改革”
五、“锁国”和“开国”
六、尊王攘夷:明治维新的前奏
七、从“公武合体”到“大政奉还”
八、儒学的全盛和“诸学”的并行
九、并行不悖的“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
作者点评
第九章明治时代
一、定制·改元·迁都·变法
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
三、“外征论”和“安内论”的冲突
四、“大久保体制的三大历史遗产”
五、超然主义·政党内阁·桂圆体制
六、修改条约:明治政府的首要外交课题
七、改变东亚秩序的“甲午战争”
八、日英同盟条约:日俄战争和日韩合并的“通行证”
作者点评
第十章大正时代
一、“大正政变”
二、迈上“真正的政党内阁”的“台阶”
三、“平民首相”原敬
四、“护宪三派内阁”
五、从“小村外交”到“币原外交”
六、“大正民主”的政治思潮
作者点评
第十一章昭和时代(战前)
一、“改朝换代”:裕仁登基·田中登台
二、从“皇姑屯事件”到“九一八事变”
三、“九一八事变”和“十月事变”
四、冲破“华盛顿体制”
五、“卢沟桥事变”·“北支事变”·“支那事变”
六、“支那事变”的扩大
七、构筑“大东亚共荣圈”
八、南进——“日本刀”直逼“山姆叔”
九、“攀登新高山·1208”
作者点评
第十二章昭和时代(战后)
一、“和平”在蘑菇烟云中升起
二、“战后处理”和“战后改革”
三、“东京审判”
四、战后复兴和“旧金山体制”的建立
五、50年代:日本政治、经济、外交的分水岭
六、60年代:创造“东方奇迹”
七、70年代:“两次尼克松冲击”和“石油冲击”
八、80年代:昭和时代在内政外交的剧变中谢幕
作者点评
未了章:平成时代
一、“象征天皇制”的延续
二、“泡沫经济”的崩溃和“55年体制”的终结
后记
试读
第一章 史前時代
一、日本列島的形成和日本人的起源
地球的歷史按照地質年代被劃分為始生代、原生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今天的日本列島在距今約6億至2.3億年前的古生代仍臥於海底。至古生代末期,海底開始隆起,在經歷了地球在距今約2.3億年至6 500萬年後發生的劇烈的「造山運動」後,當今日本列島的弧狀骨架開始形成。
中生代後的新生代分為兩部分:第三紀、第四紀。第三紀自距今6 500萬年至200萬年前,是高等哺乳類動物和類人猿出現的世紀。自距今約200萬年前至今天,按照地質年代劃分屬新生代第四紀。自距今約200萬年前至1萬年前的第四紀,由兩個時期構成:更新世(洪積世)和完新世(沖積世)。更新世自距今約200萬年至距今1萬年,完新世自1萬年前延續至今。在數以億年計的地球史中,堪稱「現代」的新生代第四紀,也是今天我們能夠在地表上能夠以肉眼看到的各種事物,如火山、湖泊、河流、丘陵、盆地、平原開始出現的世紀。特別在更新世,地球上反覆發生著對以後誕生的人類產生重大影響的變動。例如,在亞洲大陸的東部邊緣,經過激烈的地殼變動,呈弧狀南北走向的日本列島的基本構架開始形成,並在更新世幾經變化,而引起這種變化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冰川的消長。更新世一般被稱為「冰川時代」,但是在長達200萬年的更新世,地球並非始終被封凍在冰床底下。事實上,在數萬年乃至數十萬年中,因極地和高山的冰川顯著擴大導致地球寒冷化的冰凍期,同冰川消融引起大地回暖的溫暖期,曾有多次交替。科學家通過分析花粉等科技手段獲知,當時至少經歷了兩個冰凍期和兩個溫暖期。
更新期誕生的人類,在寒冷的氣候和溫暖的氣候,即如非洲大陸般濕潤多雨的氣候,同廣袤無垠的寒冷的沙漠般乾燥的氣候交替的嚴酷的自然環境的變動中,依靠自己的勞動,不斷適應著不同的時代和地域的自然環境,創造出了延續至今的人類歷史和文化。
在冰川時代即更新世,不僅在今天依然冰雪封凍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以及阿拉斯加,而且在其他大陸也覆蓋著如南極地區那樣的厚厚的大陸冰床。在冰川時代的極盛時期(距今約2萬年前),自包括英格蘭在內的西歐、北歐和東歐整個地區、西伯利亞大部分,至中國北部、五大湖附近以北的美洲大陸以及各地區的高山地帶和周邊地區,在占北半球整個陸地面積約三分之一的廣闊地域範圍,覆蓋著厚達2 000多米的冰床。
大量冰雪覆蓋大陸,海水必然相應減少,海水減少的必然結果,就是導致地球上整個海面的下降。於是,在距今約13萬至12萬年前的間冰期,隨著冰川的消融,海面開始隆起。間冰期持續達1萬至15 000年。在極盛時期,海面下降達100至200米左右。
在日本列島周邊海面,延伸著離海面200多米的大陸架;阻隔大陸和九州的對馬海峽,則水深不足140米;北海道和本州之間的津輕海峽,水深約140米;橫亙於日本和俄羅斯的宗谷海峽,水深為40米;連接北海道北部和庫頁島的間宮海峽,水深更是僅40米左右。在海面下降達100多米的冰川期,日本列島南北兩端,均由大陸架和大陸斷續相連。也就是說,當時的「日本」還不是「列島」。從日本各地更新世的地層處,通過考古,發掘出了長毛象等20多種象的化石,以及虎、犀牛、鹿等大型動物的化石。在今天的日本列島,還發掘出了很多獸類動物的化石。那些現已滅絕的動物,是在日本依然由大陸架和大陸相連的各個時代從亞洲大陸到達日本的。
根據上述古生物學的化石資料,以及地質學研究的證據,科學家推斷大陸架形成的年代,最近的可以追溯至距今約2、3萬年前,在此之前是5、6萬年前,最久遠的則可以追溯至10多萬年前。在距今約1萬年前的冰川後期,由於海底地殼隆起、海面上升,日本列島最終形成。
有關日本人的起源的科學性研究,是由1823年赴日的德國人西博爾德(P. F. von Siebold)開創的,即距今已有190多年歷史。在明治初期,即19世紀70、80年代,西博爾德的兒子希爾德(H. von Sield)、莫斯(E. S. Morse)、巴爾茲(E. von Balz)、米爾內(J. Milne)等外國研究者,對日本人的起源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之後,日本本國的研究者也開始了對日本人起源的研究。西方學者和日本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被歸納為三種理論:一、人種交替論;二、混血論;三、演變論(又稱連續論)。[1]
一、人種交替論。按照這種理論,在日本列島曾經出現過一次或兩次人種交替。簡而言之,即在很久以前,土著的繩文人的祖先被現代日本人的祖先驅逐出了日本,外來民族是日本人的祖先。例如,平井正五郎即持這種觀點,其依據是根據考古發掘出土了許多當年的陶器,阿伊努人是不使用陶器的。這種理論能夠比較簡單地解釋日本列島上的繩文人和現代日本人,以及阿伊努人和本土人的差別。但是,仍存在許多按照這種理論難以解釋的問題。例如,如何解釋日本東西部在文化等方面的差異?
二、混血論。和人種交替論相比,這種理論更具有說服力。按照這種理論,繩文時代的土著居民,在進入彌生時代以後和日本周邊族群的人融合,逐漸形成了現代日本人。例如,京都大學醫學部的清野謙次通過對1 000多個人體遺骨的收集、測量,指出石器時代的人不僅和現代的阿伊努人類似,而且和現代日本人也類似。因此,不是繼阿伊努人之後日本人的祖先登上了列島,而是石器時代的人是兩者共同的祖先。[2]但是,這種理論也有缺陷,即難以解釋阿伊努人、沖繩人和本土人之間的差異。換言之,難以用這種理論對作為整體的日本人的形成進行解釋。
三、演變論(又稱連續論)。按照這種理論,現代日本人是土著的繩文人經過長期的進化逐漸形成的。早在19世紀80年代,解剖學家小金井良精即通過將繩文時代人骨和北海道現代阿伊努人的體格進行了比較,指出兩者存在相似處,如頭骨縫合、眉間突出、上膊骨、脛骨扁平等。[3]但是,這種理論也有缺陷,即難以解釋日本人所存在的地域性差異,如東西部日本人的差異。
值得關注的是,上述理論最大的分歧,是對現代日本人和土著的「繩文人」關係的認識,即要麼認為兩者完全無關,要麼認為兩者密切相關。而上述理論共同的缺陷,就是都無法說明日本人地域性的差異,以及具有獨特的身體和文化特徵的阿伊努人(蝦夷人)、沖繩人和本土人的關係。要澄清上述理論無法解釋的問題,首先必須通過考古發現,對日本人形成的歷史進行概要性追溯。
儘管在日本發現了1 000多處舊石器時代遺址,但日本更新世人類化石僅有少量發現,不滿10處,主要有以下幾例:[4]
1931年,直良信夫在兵庫縣明石市西八木海岸崩塌的土層中,發現了一塊人類腰骨化石,有學者根據對其石膏模型推斷,認為當屬更新世猿人,但未被學術界所接受。1948年,日本人類學家長谷部言人在《人類學雜誌》60卷1號上發表了《論明石附近西八木前期堆積層出土人類(石膏模型)的原始性》一文,對此作了明確否定。戰後,學術界對此再次進行了探討,但在20世紀80年代,學者們對其原始性再度表示懷疑,認為「明石猿人」化石可能是繩文時代以後的人類化石。
1950年,吉澤兵衛等人在櫪木縣安蘇郡葛生町,發現了一塊「葛生人」腕骨;
1957年,石川一美等人在愛知縣豐橋市牛川町發現了所謂「牛川人」的左上腕骨和右大腿骨化石。經推斷,這一化石當屬10萬年前,即更新世的猿人的化石。根據對其遺骨的復原,發現其身材很矮,較好地顯示了原始特性。
同年,即1957年,高橋佑吉在靜岡縣引佐郡三日町發現了「三日人」的大腿骨、頭骨的一部分等7塊遺骨。根據炭14同位素測定,將遺骨和鹿等動物的遺骨的比較,以及對氟含有量的檢測,科學家認定其為新人階段的人類化石。
1961年,在靜岡縣濱北市根堅,即「三日人」出土的附近地區,濱北市教育委員會發現了「濱北人」遺骨;在沖繩發現了「山下洞人」、「港川人」等。
1962年,日本洞穴遺址調查委員會的八幡一郎等人在大分縣南海部郡木匠村宇津聖岳石灰岩洞穴第三層,發現了成年人頭蓋骨片和尖銳石器。這是迄今為止日本人類化石和石器一併出土的唯一遺址。
不能不指出的是,僅依據上述考古材料,我們仍難以理清日本人起源的端緒。那麼,究竟該如何認識日本人的起源呢?為了澄清這一問題,似有必要按照年鑒學派的方法,對日本人形成的歷史,從古至今作一長時段的鳥瞰和梳理。
(一)石器時代(200萬年前至1萬年前)
眾所周知,爪哇猿人和北京猿人是在亞洲發現的古人類的代表。但是他們如何變為現代亞洲人的進化過程,目前還不明瞭。因為在猿人和新人之間,還存在舊人階段。但目前關於舊人階段的考古發現還相當少,因此只能從新人階段開始追溯。
在新人階段,即大約距今3萬年前的原始時代,亞洲人開始了大規模的遷徙。其出發點是今天的東南亞。當時,東南亞地區的氣候宜人,資源豐富,因此人口密度較高,呈飽和狀態。這次遷徙是人類為了贍養大量增加的人口的一種對應戰略或無奈之舉。根據考古發現,遷徙人群最初至少有兩支,一支沿著中國大陸北上,並至少到達了今天的中國河北省。另一支則從東南亞沿著東海大陸架或者說從中國大陸東進,登上了日本列島,這批人被認為是日本繩文人的祖先。也就是說,當時形成了兩類亞洲人:東南亞人和東北亞人。
根據考古發現,目前發現的被認為是日本人直系祖先的最早的遺骨,是距今約18 000年的人類遺骨。這種遺骨以沖繩縣那霸市近郊的具志頭村港川發現的「港川人」為代表。這一遺跡由大山盛保發現,由東京大學鈴木尚為中心的科研小組進行調查。當時發現的是一男性遺骨,身材矮小,據推斷約155厘米,因此被認為屬東南亞人。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考古發現。總之,目前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日本人,都屬於東南亞系人。但他們是如何到達日本列島的,目前尚不明瞭。
(二)繩文時代(約為1萬年前至公元前2 500年)
繩文人遍佈從北海道至沖繩的整個日本列島。雖然繩文人在不同時代、不同區域存在較大差異,但是和現代日本人相比,其差異的幅度還是比較小的,因此可以認為繩文人屬於同一支人。
繩文時代處於冰川後期。如前面所述,當時日本列島由於海面上升而和大陸分離。這一地理條件使得大陸人口的流入,以及日本列島和大陸的文化交流非常困難。事實上,繩文人的骨骼形態和中國同時期人的骨骼形態存在很大差異,而和港川人等則存在一些共同特徵,就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在繩文時代早、中期,日本列島和大陸之間幾乎不可能進行交流,包括遺傳基因的交流,即繩文人是在和大陸不同的生態環境、食物資源的影響下,沿著獨特的方向進化的。1989年,寶來聰等研究人員將約5 800年前的繩文人的遺骨和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人的DNA進行了比對,結果顯示兩者基本一致,但是和東北亞人的DNA則不同。這一結論使人們有理由可以認為,繩文人和東南亞人存在血緣關係。
(三)彌生時代(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3世紀)
對於日本人和日本政治、經濟和文化來說,彌生時代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時期。政治上,彌生時代後日本進入了大和時期,在文化方面彌生時代引入了中國大陸的水稻種植技術。在人口方面,彌生時代日本列島的人口激增——這是本部分要談的主要內容。
彌生時代人口激增的原因在考古發現中可以找到答案:亞洲大陸人口往日本列島的遷徙始於繩文時代晚期,至彌生時代急劇增加。根據上田正昭的研究,一波又一波源自東北亞的遷徙浪潮從繩文時代晚期、彌生時代初期持續至公元7世紀,即持續了約1 000年。金關丈夫、牛島陽一等根據山口、佐賀等地的出土遺骨判斷,認為這些先民當來自朝鮮半島北部,他們和土著的繩文人逐漸融合。另據考古發現,來自朝鮮半島的不僅僅是朝鮮半島人,其中有不少人原先居住在東北亞其他地區。也就是說,他們屬於東北亞系亞洲人。這一發現否定了「演變論」即「連續論」。
從日本全國來看,居住在九州北部和本州南部的彌生人和居住在其他地方的彌生人存在很大差異。前者具有較明顯的東北亞人的特徵,而後者則具有較明顯的土著沖繩人的特徵。總之,從人類學角度看,在彌生時代,日本列島已經存在「渡來系」、「繩文系」兩大集團。前者主要居住在北九州,後者則分佈於其他地區。也就是說,日本人的「二重結構」,產生於彌生時代。
(四)古墳·大和時代(公元3世紀至公元7世紀)
古墳時代在日本政治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近畿地區出現了「朝廷」,即大和朝廷。大和朝廷為了吸收大陸的先進文化,大量接受登陸日本列島的外來人,從而使外來人口急劇增加。根據考古資料判斷,古墳時代踏上日本列島的人也具有東北亞人的特徵,他們大都居住在日本西部,從而使東西日本人的差異比彌生時代更加明顯。另據考古發現,還有大量介於兩者之間,既兼具「繩文系」和「渡來系」兩方面特徵的遺骨。因此可以判斷,當時必然存在「繩文系」和「渡來系」兩個族群的融合(混血)。
需要強調的是,在古墳時代,日本人口有很大增加。造成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是「渡來人」的大量湧入:據估計,在這一時期,大約有數十萬至100萬人遷入日本。他們在各方面給予了日本列島土著的繩文人很大影響。
那麼,對北海道的阿伊努人該如何理解呢?在很長一段時期,阿伊努人的起源一直是個謎。但是現經考古發現,自繩文時代早期,北海道便居住著和本土的繩文人相同的人類。後來,由於當地和日本本土受到外來的影響不同,因此其進化過程也就必然不同。根據三澤章吾、尾本惠市等人進行的遺傳學研究,阿伊努人也屬亞洲裔族群,特別是尾本惠市還進一步證明了阿伊努人和菲律賓人的類似性。這一研究成果否定了阿伊努人「白人起源說」和「澳大利亞人起源說」,支持了「東南亞起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