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麦肯锡情绪管理课》高杉尚孝-pdf,txt,mobi,kindle,epub电子版书免费百度云百度网盘

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myapp定制】(myapp147),首页回复数字2688, 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过日子,忙工作都像集盲盒,不知道下一个到来的会是惊喜,还是遗憾。

面对未知,我们应该学会幸福地工作。

本书是写给年轻职场人的情绪管理指南,它不是只告诉你要想开点,勇敢积极面对任何事情的“鸡汤书”,而是一本涵盖了有利于提高效率的理论和具体知识与经验的“教科书”。基于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和作者真实经验,本书致力于为我们提供“用得上的理论与实战技巧”,做到了不仅好读,而且好用。

作者在本书中融入了个人数十年的压力管理经验。作者早年留学美国,后在美国和日本从事投行与经营咨询工作,常年担任企业管理顾问并创办了个人事务所。作者在常年的高压工作状态中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这也构成了本书的基础。

作者简介

高杉尚孝,1956年出生于日本横滨,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部毕业,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全球战略顾问。

曾任职于麦肯锡、美孚、摩根大通等世界知名企业,协助美日跨国企业与金融机构拟定经营策略及并购计划,负责企业品牌策略与公关策略建构,并在美商咨询顾问公司担任常务董事,从事全球人力资源开发业务。在美国工作12年之久,现为日本高杉综合研究所代表人。其专长于应用企业财务理论、投资分析、战略分析、逻辑思考、简报技术等领域,常年为企业培训人才。

近年来专注于职场人的心理韧性提升研究,并完成了美国催眠动机研究所(HMI)心理疗法课程;作为心理韧性提升理论的倡导者,活跃在日本商界;著有多部畅销作品。

目录

前言| 为何现在提倡增强心理韧性? VII
专栏| 心身耗竭综合征的预防 022
总 论 心理韧性的本质
即使达成目标也需注意 022
“心身耗竭综合征”与错误的思维方式有关 022
为了不使自己心身耗竭也要选择正确的思维方式 023
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另一个好处 024
理论篇 用于强化心理韧性的4 个基本步骤 025
步骤 1 定位错误的思维方式 027
步骤 2 驳斥错误的思维方式 046
步骤 3 发现正确的思维方式 060
专栏| 正确的思维方式与干劲的关系 060
“最好能”不等于“努力程度低下” 071
错误的思维方式带动的努力效率低下 071
“正确的思维方式”+“十足努力” 072
步骤 4 选择好的负面情绪,采取正面行动 073
专栏| 成果主义的陷阱 078
引入成果主义的背景是泡沫经济的破灭 078
偏重结果的弊端也随处可见 078
引入胜任力过程中的课题依然不少 079
成果主义的成功需要培养良好的心理韧性 081
实践篇 通过案例分析强化心理韧性 083
案例学习 1 跨越愤怒 085
案例1-1 受到上司斥责 085
案例1-2 优秀部下提出辞职 102
案例学习 2 消除罪恶感 121
案例2-1 无法满足增产要求 121
案例2-2 爽约 139
案例学习 3 克服不安 155
案例3-1 拒绝不擅长的演示 155
案例3-2 销售额未达标 171
案例学习 4 避免情绪低落 187
案例4-1 错过晋升机会 187
案例4–2 创业失败 203
专栏| 企业的视点 221
组织正在越发强化“必须”型思维方式 221
那是因为只知道这种动机激励方式…… 221
“必须”型思维方式带来的动机有带来负面效果的危险 222
以“愿望”型思维方式努力对组织也有好处 223
上司也应该学习新的动机激励方式 224
后记 225

试读

好的负面情绪与坏的负面情绪

在此,让我们对好的负面情绪与坏的负面情绪的概念做一个归纳。

首先,众所周知,人的情绪有正面情绪与负面情绪。例如“爱”是正面情绪,而“憎恶”则是负面情绪;“喜悦”是正面情绪,“情绪低落”则是负面情绪。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负面情绪也有好坏之分。坏的负面情绪的代表我们可以列举出不安、愤怒、情绪低落、罪恶感等,好的负面情绪的代表我们可以列举出担心、不快、悲伤、自责等。

比如,我们可以回想一下电影的台词和流行歌曲的歌词。以“悲伤”为主题的电影和歌曲往往能够引起观众和听众的共鸣。反之,以“情绪低落”为主题的作品则往往难以引起共鸣。当然,不排除例外情况。

关键在于,虽然二者同为不愉快的负面情绪,但坏的负面情绪容易让人采取使情况更加恶化的自我毁灭式的负面行动,相比之下,好的负面情绪则容易让人选择使情况得到改善的正面行动。例如:

◆ “不安”与“担心”

◆ “愤怒”与“不快”

◆ “情绪低落”与“悲伤”

◆ “罪恶感”与“自责”

这些情绪每一对都很近似但又并不相同。请大家也回想一下自己迄今为止的经历。事先搞清楚其中的不同,对于缓解和规避压力十分重要。

状况与情绪的诱发

我们经常听到诸如“思维能力最重要”“行动力最重要”之类的观点,却很少听到“情绪力重要”的说法。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或许很大程度上缘于人们确信思维与行动可以被驾驭,但情绪无法被控制。人们容易认为,情绪是在某种状况的直接诱发下产生的。

例如:

◆ “上司当着其他同事的面训斥了我一顿,所以我感到特别愤怒。”

◆ “在会议上的发言前后矛盾,遭到嘲笑,我感到情绪低落。”

◆ “承诺的目标没能实现,我有罪恶感。”

在我们试着在头脑中回想上述状况时,看上去情绪似乎是在压力条件下直接且自动产生的,只要我们无法控制状况本身,情绪被诱发就是不可控的。

图3 情绪、行动的诱发

如果情绪是在压力条件下直接且自动被诱发的,那么在相同状况下,任何人的情绪都应该是一样的。这是因为,人只是在某一特定状况下,同样被动地做出反应而已。

不过我们非常清楚,从经验上来说这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知道,即便是在同样的条件下,产生的情绪也因人而异。也就是说,面对某一状况做出的反应有个体差异。

例如,在重要的贸易谈判出现挫折的情况下,有的人或许会情绪非常低落,而有的人则可能只是感到些许悲伤而已。另外,在发现工作失误时,有的人可能会对自己感到愤怒甚至产生厌恶感,有的人则可能为了避免下次出现失误而振奋精神、努力工作,有的人可能还会乐观地认为失误没那么严重。即使是同一个人,在相同条件下也不一定会有同一种情绪。

从这些我们凭经验认知的事实能清楚得知,情绪未必是由某种状况直接诱发的。

同一种状况诱发的情绪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有“思维”介入其中。下面我将依据高杉派心理韧性的理论基础——“理性情绪行为心理学”,对情绪的诱发有思维方式介入这一点进行说明。这被称作“ABC理论”,是有关心理过程的理论。

ABC理论:情绪的诱发装置

广濑(37岁,男性)在一家IT(信息技术)领域的知名咨询公司金融咨询部工作,担任大型银行信息类系统项目负责人。广濑连续几天时间拼命向客户说明修改系统战略的必要性,尽管他很努力,但还是没有获得客户的理解。广濑此前一直想,无论如何都要取得客户对战略转换的理解,面对此种情况,他对项目前景深感不安。

就此案例而言:

◆ “尽管正在努力,但仍未取得客户理解。”此种情况就是A(activating event,成为起因的事件)。

◆ “我无论如何都要取得客户对于战略转换的理解。”广濑的这一想法就是B(belief,思维方式)。

◆ “深感不安”的部分被定位为C(consequence,作为结果的情绪与行动)。

ABC理论认为,C并非由A直接诱发,而是以B为诱因引发的。因此,用广濑的例子来说,作为结果的C“深感不安”并非由A“尽管正在努力,但仍未取得客户理解”这一状况直接诱发,而是由广濑自身的思维方式B“我无论如何都要取得客户对于战略转换的理解”诱发的坏的负面情绪。

按时间顺序整理的话,整个流程就是,首先发生了A“尽管正在努力,但仍未取得客户理解”的情况,但广濑有强烈的B“我无论如何都要取得客户对于战略转换的理解”这一思维方式,就造成了结果C“深感不安”。

让我们换个例子来考虑。广濑的团队成员中有一位叫竹田(26岁,男性)。由于竹田重复犯同样的错误,广濑大声批评了他。若用ABC理论对这一案例进行解释,前因后果是怎样的呢?

事情的起因A十分清楚,就是“竹田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作为其结果的行动C也一目了然,那就是“大声批评了他”。我们能够推测出,此处诱发的情绪应该是“愤怒”。因为大声批评是用言语进行的一种攻击,而诱发攻击这一负面行动的情绪通常是“愤怒”。

那么一般认为介于A和C之间的思维方式B是什么内容呢?尽管当事人并未清楚地意识到诱发C的B,但我们可以推测B是“不能重复犯同样的错误”的想法。

图4 思维方式、情绪、行动的连锁反应

我们将事情的经过整理一下,首先发生了A情况,即“竹田重复犯同样的错误”,广濑抱有强烈的B想法,即“不能重复犯同样的错误”,结果就出现了C“伴随着愤怒大声批评了竹田”。

诱发情绪与行动的思维方式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在意识中出现,所以才会看上去好像是某一情况直接导致了情绪与行动一样。不过我相信,大家通过上述事例就能明白,情绪与行动的发生有思维方式介入其中。ABC理论正是对我们凭经验理解的“情绪与行动的诱发有思维方式介入”进行解释的理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