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myapp定制】(myapp147),首页回复书名数字2701, 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麻省理工学院集体智能中心主任新作,如何运用人机超级思维这种新型集体智能,解决商业和社会领域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超级思维”一词的意思是“多种个体思维形成的强大组合”。《超级思维》要讲述的正是超级思维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发展历程。我们会看到人类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超级思维的历史,也就是以群体(比如层级制、社群、市场和民主制)为单位的人,如何完成了仅凭一己之力绝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会看到计算机将对人类超级思维的未来发展产生多么关键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计算机的重要贡献都不是人工智能,而是“超级连接”,即以全新的方式和空前的规模将人类的思维彼此连接起来。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计算机也会完成越来越多如今只有人类才能胜任的复杂思考。
《超级思维》探讨的主要内容并不是计算机将如何完成人类过去常做的事情,而是人类和计算机将如何共同完成以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人机超级思维将如何成为智能水平更高的工具,以及我们将如何利用这些新型的集体智能来解决企业、政府和其他社会领域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继人工智能、超级智能、终极算法之后,《超级思维》一书提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新概念:超级思维。“超级思维”的意思是“多种个体思维形成的强大组合”。《超级思维》要讲述的正是超级思维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发展历程。我们会看到人类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超级思维的历史,也就是以群体(比如层级制、社群、市场和民主制)为单位的人,如何完成了仅凭一己之力绝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超级思维》的作者托马斯·马隆是麻省理工学院集体智能中心的负责人,是全世界研究“群体决策”“集体智能”的顶级专家,被尊为“集体智能之父”。他在《超级思维》中针对计算机将如何增强集体智能,以及超级思维如何能帮助我们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极其复杂的问题,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前瞻性和现实主义观点。
《超级思维》从集体智能的历史讲起,讲述了超级思维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超级思维》列举了几十个生动的真实案例,从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别针工厂,到脸书、谷歌、维基百科、推特等网络社区,再到亚马逊的“土耳其机器人”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气候合作实验室,这些案例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地向我们展示出一幅超级思维让世界、企业、组织、生活,以及你我变得更智能的美好图景。
《超级思维》得到了多个行业、多个领域的大咖点赞推荐。他们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詹姆斯·曼尼卡,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伊藤穰一,科幻小说作家、雨果奖获得者弗诺·文奇,谷歌公司副总裁、“互联网之父”温顿·瑟夫,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前主任帕特里克·温斯顿。
《超级思维》适用于跨国公司、政府、非营利组织、创新型组织、网络社区等机构和组织,适用于科学界、医学界、商界、教育界等不同科研领域,适用于地区、国家和全球等不同地域。
这本研究透彻、可读性强的书,对超级思维会在商业和社会中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刻且务实的探索。在数字技术统治的世界中,关注如何利用人类思维力量的领导者,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詹姆斯·曼尼卡,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
集体智能之父针对计算机将如何增强集体智能,以及超级思维如何能帮助我们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极其复杂的问题,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现实主义观点。
——伊藤穰一(Joi Ito),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
人类与计算机及网络的组合具有巨大的潜力。像我们这样微小的生物该如何利用这种潜力呢?马隆在这本书中以一种具体的方式回答了这个问题,并为一个新学科奠定了基础:超级思维工程学。
——弗诺·文奇(Vernor Vinge),
科幻小说作家、雨果奖获得者、“技术奇点”概念创造者
这本书深入探索了信息技术的力量如何使新型人类组织成为现实。强烈推荐!
——吉米·威尔士(Jimmy Donal Wales),
维基百科创始人
马隆带领我们踏上了一段精心策划的旅程,对思想、智能、推理和意识等概念进行了探索。他从极其广泛的角度看待这些概念,并改变了我对“思考”的理解。
——温顿·瑟夫(Vinton Cerf),
谷歌公司副总裁、“互联网之父”之一
托马斯·马隆恰当地表达出对人工智能的担忧,解释了为什么人工智能在超级思维中与人类协作时效果更佳。如何让一个超级思维变得更智能,是这本精彩的著作带给我们的诸多惊喜之一。
——帕特里克·温斯顿(Patrick Winston),
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前主任、《人工智能》一书作者
作者简介
托马斯·W.马隆(Thomas W. Malone)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帕特里克·麦戈文管理学教授,信息技术教授,工作与组织研究教授。他也是麻省理工学院集体智能中心的创办者和负责人,以及麻省理工学院“创造21世纪的组织”项目的两位联合创始人之一。
他著有《工作的未来》(The Future of Work)一书,还写作了100多篇文章、研究论文和书籍章节,他还是4家软件公司的联合创始人、11项专利的发明者和4本图书的合编者。
目录
前言 V
引言 VII
第一部分 什么是超级思维?001
第 1 章如果你在街上看到它,你能认出超级思维吗?003
第 2 章群体也能做智力测验吗?011
第二部分 计算机如何能让超级思维更聪明?029
第 3 章人类将如何与计算机一起工作?031
第 4 章计算机将能达到什么样的通用智能水平?045
第 5 章人类与计算机群体如何更智能地思考?057
第三部分 超级思维如何做出更明智的决策?063
第 6 章更智能的层级制065
第 7 章更智能的民主制073
第 8 章更智能的市场083
第 9 章更智能的社群093
第 10 章更智能的生态系统109
第 11 章每一种超级思维最适合做出哪种决策?119
第四部分 超级思维如何更智能地创造?141
第 12 章越大(通常)越智能143
第 13 章我们如何以新方式分工合作?159
第五部分 还有其他办法能让超级思维更智能地思考吗?175
第 14 章更智能地感知177
第 15 章更智能地记忆191
第 16 章更智能地学习199
第六部分 超级思维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209
第 17 章公司战略规划211
第 18 章气候变化225
第 19 章人工智能的风险235
第七部分 我们将走向何处?253
第 20 章你好,互联网,你醒了吗?255
第 21 章全球思维273
致谢 283
注释 285
试读
第1章
如果你在街上看到它,你能认出超级思维吗?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在市场中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买方和卖方,往往也会由市场中的“一只看不见的手”引领,去谋取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例如,你有一辆冰激凌车,假如卖芥末味的冰激凌比卖摩卡味冰激凌能让你获取更多的利润,那么你的生意也会为社会贡献更多的经济价值。[1]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并不意味着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不过,亚当·斯密深刻地意识到,市场中的人际互动常能带来任何个体都无法实现的良好的总体结果。即使你卖芥末味的冰激凌只是为了赚更多钱,但你也在不经意间通过使用整个社会的牛奶、食糖、劳动力和其他资源而让更多人感到快乐。亚当·斯密把市场的这种近乎神秘的属性称作“看不见的手”。
然而,市场不仅有看不见的手,还有看不见的思维。事实上,市场就是超级思维。尽管超级思维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但要看到它们,你必须知道如何看。一些超级思维,比如公司,通常很容易看出来,而其他超级思维,比如生态系统,则很难看出来。
我有时会跟自己玩一个小游戏,那就是当我走在街上的时候,数数我能看到多少超级思维。当我走出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公楼,然后左转走向肯德尔广场时,我可能会看到一个施工队、一家银行、多个商店和餐馆,以及一条虽然拥挤但行人不会撞到彼此的人行道。
尽管这些都是超级思维,但为了看到它们,我们需要以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去看。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了解超级思维的定义。下面这个定义将贯穿全书:
超级思维——以看似智能的方式共同行事的一群个体。
我们也可以把集体智能定义为任何超级思维都具有的一种属性:[2]
集体智能——以看似智能的方式共同行事的群体取得的结果。
由于超级思维定义中的每个词都很关键,所以让我们来逐个剖析一下。
一群……
要看到超级思维,我们先得发现一个群体,这通常很容易做到。例如,正在对我办公室附近的一幢大楼进行改造的施工队,显然是一群人。我有时会去买火鸡三明治的那家餐馆的店员,也是一群人。
然而,有些群体就不这么显而易见了。例如,走在人行道上的人们并不是一个你平常会多加留意的群体,但当他们为了避免撞到彼此而(大多)无意识地闪躲时,在这一刻他们就成了一种超级思维。
个体……
尽管定义说超级思维是由“个体”组成的,但并没有明确说明是哪种个体。这意味着超级思维中的个体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而且,他们不仅包含思维,还有受思维控制的实体和其他资源。
例如,我们可以说我所在社区中的星巴克咖啡店是一个超级思维,它包括店里的所有员工,还有桌子、椅子、咖啡机和咖啡豆。或者,我们可以说整间咖啡店本身是一种规模更大的超级思维——包含我所在社区中的所有咖啡商户的市场——中的个体。或者在较低层面上,我们可以说星巴克的一位咖啡师是一种超级思维,其个体包括咖啡师大脑中的所有神经元,没错儿,每个人的思维本身就是一种超级思维。
共同行事……
那么,所有群体都是超级思维吗?不一定。只在其个体采取某种行动时,群体才是超级思维。例如,你应该不会认为放在地上的咖啡杯组(4件套)是超级思维。
但只采取某种行动的群体也不一定是超级思维,个体还必须共同行事。换句话说,他们的活动必须是有关联的。两个不同城市的两个不相干的人,即使在同一天的早晨各自昏昏沉沉地煮着咖啡,也不可能是超级思维。不过,在一家星巴克咖啡店里为了满足顾客的所有需要而一起工作的两位咖啡师,则是超级思维。
这里有一点很重要:尽管个体的行动需要有关联,但一个超级思维中的个体无须彼此合作或者目标一致。比如,一个名叫创新中心(InnoCentive)的网站,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可以在这里比拼破解像如何合成某种特定化合物这样的难题。虽然解决问题者是相互竞争(没有合作)的关系,但他们的行动也是相关联的,因为他们都在解决相同的问题。
以看似智能的方式……
最后,只有一群行动有关联的个体仍然不够。要成为超级思维,群体还必须做看似智能的事情。在定义中,“看似”这个词可能会让你觉得惊讶,因为它听起来有点儿优柔寡断。但它确实必不可少,因为从某种重要的意义上说,超级思维和美一样,都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事实上,超级思维的所有元素(即智能、个体、群体、行动和关联)都必须由观察者来识别。[3]而且,不同的观察者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分析相同的情形。例如,你认为每一家星巴克咖啡店本身就是一个超级思维,而我认为每家店只是一个更大的超级思维的一部分,尽管我们都是对的,但却会对形势产生不同的洞见。
观察者的作用在评判智能方面尤为重要,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往往是一种主观判断。例如,你评判某个实体是不是智能的,主要取决于你对这个实体试图实现的目标的看法。当学生做多项选择的智力测验时,我们会假定他们正试图给出出题人认为正确的答案。但我一下子就想起了我高中时代的一个女同学,她非常聪明但也非常叛逆,她在做这类测验的时候,很可能会在选择题答题卡的圆圈里画上好看的花朵图案。如果她真的这样做了,那么通常的测试评分法根本无法测量她的高智商!
总之,为了评估一个实体的智能水平,观察者必须对这个实体的目标做出假设。当评估一个群体的智能水平时,将对观察者而言重要的群体目标考虑在内往往是有帮助的,即使群体中没有个体持有这样的目标。
例如,一座城市中的每辆冰激凌车车主都有各自不同的目标: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可能都想赚尽可能多的钱,同时希望拿到经营许可的竞争者少一点儿。如果你在这座城市的公园管理部门工作,在决定该为多少辆冰激凌车颁发公园经营许可证时,你可能想对游客进行调查,了解他们是否认为自己能买到足够物美价廉的冰激凌。对由公园里的所有冰激凌车组成的超级思维来说,这些调查是评估其总体智能水平的一种方法。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观察到某个群体试图做智能的事情,即便没有成功,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群体视为超级思维。例如,有一家初创软件公司,即使整个团队竭尽所能,它的产品还是失败了,公司因此倒闭,你也可以把它看作超级思维。
什么是智能?
那么,我们在前文中提到的智能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术语可以说是出了名地难把握,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来定义它。[4]例如,《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dopaedia Britannica)给它的定义是:“有效适应环境的能力。”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把它定义为“解决问题或者创造产品的能力,而且这些问题和产品在一种或多种文化背景下都受到重视”。此外,一个由52位知名心理学家组成的团队将该领域内的主流观点总结如下:
智能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能力,除了其他因素之外,还包括推理、规划、解决问题、抽象思考、理解复杂观点、快速学习和汲取经验的能力。它不只是表现书本学习、狭义的学术技能和智能测试。更确切地说,智能反映了我们对周遭环境的一种更广泛与深层次的理解能力,即对事物的“认知”、“了解”,或者“明白”自己该做什么。[5]
根据本书的主旨,我们将给出两种关于智能的定义,它们各自适用的情况也是不同的。第一种是专业智能:
专业智能——在给定环境中有效地实现特定目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