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myapp定制】(myapp147),首页回复数字2628, 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杜甫传》是一部融自己的人生经验、创作体会和研究心得于一炉的著作,也由此冯至成为继闻一多之后的又一位致力于杜甫研究、致力于向文学界和全社会传扬杜甫精神的有名诗人。他是中国文学研究家,其治学严谨认真,与其诗歌风格一样,抒情而不恣情,凝练而不怪异,《杜甫传》即此一特点的具体体现。
该书有一些有名学者有关《杜甫传》的信笺,夏承焘《读(爱国诗人杜甫传)》书评一篇等。本次图文版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于感受杜甫、理解冯至与《杜甫传》都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诗人,翻译家,教授。直隶涿州(今属河北)人。著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被鲁迅称赞为“中国*秀的抒情诗人”。《杜甫传》是一部融自己的人生经验、创作体会和研究心得于一炉的著作,也由此冯至成为继闻一多之后的又一位致力于杜甫研究、致力于向文学界和全社会传扬杜甫精神的著名诗人。他是中国文学研究家,其治学严谨认真,与其诗歌风格一样,抒情而不恣情,凝练而不怪异,《杜甫传》即此一特点的具体体现。该书于1952年11月初版后,引起广泛的影响。1980年3月又出版了增订版,附录了三篇文章、一篇小说。
目录
重版说明
前记
家世与出身
童年
吴越与齐赵的漫游
与李白的会合
长安十年
流亡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陇右的边警与艰险的山川
成都草堂
再度流亡
幕府生活
夔府孤城
悲剧的结局
[附录一]人间要好诗
纪念伟大的诗人杜甫
论杜诗和它的遭遇
[附录二]白发生黑丝
试读
家世与出身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有数的几个伟大的诗人里的一个,由于他对祖国与对人民的热爱,写出许多反映与批判现实的、不朽的诗篇。在过去,无论在多么黑暗的统治下,这些诗都不曾停止放射它们的光芒;如今,人民获得了政权,祖国的前途呈现出无限光辉的美景,更没有任何事物遮蔽它们的光芒的放射了。他出生在一个属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家庭里。他怎样从炫耀自己的家族转到爱祖国,从抒写个人的情感转到反映人民的生活,他怎样超越了他的阶级的局限体验到被统治、被剥削的人民的灾难,并因此使唐代的诗歌得到巨大的发展,这中间他经过了不少艰苦的过程和矛盾。这部传记要试验着述说他在他的生活里经历的那些过程和矛盾。在写他的生活之前,研究一下他的家世和出身是必要的。
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二二二——二八四)的第十三代孙。杜预是京兆杜陵人。杜预的少子杜耽为晋凉州(甘肃武威)刺史,杜耽孙杜逊在东晋初年南迁到了襄阳,任魏兴(陕西安康西北)太守,他是襄阳杜氏的始祖。逊子乾光的玄孙杜叔毗为北周硖州(湖北宜昌西北)刺史。叔毗子鱼石在隋时为获嘉(在河南省)县令。鱼石生依艺,为巩县令,迁居河南巩县。依艺生审言,为膳部员外郎;审言生闲,为奉天(陕西乾县)县令,是杜甫的父亲[1]。杜甫的远祖是京兆杜陵人,所以他自称“京兆杜甫”;他又属于襄阳杜氏的支派,所以史书上说他是襄州襄阳人;他降生的地点则在河南巩县。
杜甫在他给他第二个姑母写的墓志铭里提到他的家世:“远自周室,迄于圣代(唐代),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他在《进赋表》里也说,他的祖先自从杜预以来,就是“奉儒守官,未坠素业”。我们读了这两句话,再看一看前边的那串世系,他的祖先多半充当过太守、刺史、县令一类的官吏,我们便不难看出,杜甫是出身于一个有悠久传统的官僚家庭。这样的家庭有田产不必纳租税,丁男也不必服兵役,在社会里享有许多封建特权。它和名门士族通婚姻,遵守儒家的礼教,专门辅助帝王,统治人民。到了杜甫降生后,他家庭的声势已经不如往日煊耀,渐渐衰落下来,但是元旦聚会,仍然被乡党赞羡,每逢婚丧,远近的亲友都走来观礼。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杜甫庸俗的一方面,他中年时期在长安那样积极地营谋官职,不惜向任何一个当权者寻求援引,这和他家庭的传统是分不开的。
此外他从他的祖先还承袭了些什么呢?下边我们做进一步的分析。
杜甫在他的诗里常常推崇杜预和杜审言,前者由于他的事业,后者由于他的诗。杜预多才善战,被人称作“杜武库”,对东吴作战时,因为精通战略,在民间引起“以计代战一当万”的歌谣,随后中原的文化传布江汉,他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他懂得法律、经济、天算、工程,又是《左传》的研究者。他的后代,人人都为了是他的子孙感到光荣。他是杜甫的一个理想的人物。七四一年(开元二十九年),杜甫曾经在杜预坟墓的所在地首阳山下居住,写过一篇《祭远祖当阳君文》。他晚年飘流荆楚,也时常想到杜预:他在荆南颂扬卫伯玉,说伯玉镇守荆州,是继承杜预的事业;后来他在衡州想北去襄阳,也立即想到“吾家碑不昧”,这指的是杜预当时被名誉心所驱使、“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的记载自己功勋的两块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