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新民说·海外中国学系列》(套装共四册)-pdf,txt,mobi,kindle,epub电子版书免费百度云百度网盘

由于链接总是被和谐,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myapp定制(账号:myapp147),首页回复数字1842, 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1.从《非攻》到《墨攻》
2.日本的阳明学与中国研究
3.中心与边缘:东西文明的互动与传播
4.女子之不朽

套装书简介

面对中国的崛起和西方学术潮流的冲击,学术界近年兴起“中国学”(China Studies)的研究,有些学者甚至提出让“中国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立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中国学”是“汉学”式微以后在学术界日渐受到重视的领域,范围比“Sinology”“Chinese Studies”更为广泛。除了传统文字、文本的研究,中国学也包括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出版、信仰、性别研究或周边关系等领域,举凡与中国有关的课题,纵及古今,横跨中外,都可以是中国学的范围。

《海外中国学丛书》的出版,在于联络、组织海外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推介他们的研究成果与方法,作为中外学术交流的平台。同时,在中文已经成为国际上重要的语言的当下,《海外中国学丛书》采用直接用中文书写的著作,以避免文字翻译的障碍。此系列丛书鼓励多元视角和跨领域的研究,突破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传统界限,从宏观的视野、崭新的角度去探讨中国研究,希望假以时日,集腋成裘,为中国学的建立贡献绵薄的力量。

1.从《非攻》到《墨攻》

作品简介
鲁迅超越他的时代,也超越我们的时代。直到今日我们仍没有跳出他早已看透的“五指山”。
本书对鲁迅作品中蕴涵的中西文化比较、改造国民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等等一系列重大主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同时对鲁迅周作人羽太信子之间的矛盾、《伤逝》《非攻》等文的创作动机、鲁迅赴香港讲演等细节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考辨,旁及澳洲、德国的鲁迅研究近况,为后来的研究者厘清了若干问题。
作者既能置身于鲁迅所处的时代,通过文本辨析、材料分析考索等力图窥见和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同时又能超越鲁迅的时代,探寻鲁迅在当下的现实意义,挖掘鲁迅思想中的特质。
张钊贻,暨南大学中文系毕业,澳洲悉尼大学博士,师从澳大利亚著名华人翻译家、文学家陈妍修教授(Mabel Lee),现为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鲁迅研究、鲁迅与尼采、尼采在中国。其著作有《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鲁迅粤港时期史实考述》(合作编订)等。

2.日本的阳明学与中国研究

作品简介

本书多角度真实展现日本阳明学与日本汉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本书收集了作者最近几年写成的有关日本的阳明学研究和中国研究(所谓“日本汉学”)方面的论文。全书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收集了关于日本阳明学的九篇文章。前六篇文章阐述日本阳明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着重论述日本阳明学和中国的关系。中国现在有些学者一提到日本阳明学,眼前总是展现出明治时期那如火如荼的社会运动,发源于中国的阳明学居然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动力、促进了日本近代化的骄傲不禁油然而生。这一部分文章会告诉人们“日本阳明学”的真相,揭穿中日阳明学关系的虚构。岛田虔次阳明学研究的三篇文章,介绍日本的阳明学研究先驱岛田虔次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日本的阳明学研究兴起过程和意义。通过前后两组文章,笔者展示了自己对世俗的阳明学和学术研究阳明学的分界线的理解。
下篇的八篇文章,前两篇介绍日本九州的中国学研究的传统和成果,后面几篇是笔者这些年写就的有关一本汉学的文章。其中关于董仲舒的两篇,对日本的董仲舒研究中的一些糟粕进行了批判,其他几篇则阐述了中日学术交流史上的几个新问题。
邓红,重庆合川人,1958年出生。1982年2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77级)。1987年留学日本九州大学,1990年获文学硕士、1995年获文学博士学位(中国哲学史专业)。曾任教于中共四川省委党校、西南师范大学、日本大分县立艺术文化短期大学等校,现任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文学部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江汉大学兼职教授,衡水学院、内江师范学院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著有《董仲舒思想の研究》(日文,人と文化出版社,1995年)、《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王充新八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日本的王充〈论衡〉研究论著目录编年提要》(台北知书房,2005年)、《王充新八论续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董仲舒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南询录校注》(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南询录今译今注》(合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翻译岛田虔次著《中国思想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津田左右吉著《日本的神道》(商务印书馆,2012年)等。近年来兼及中国抗日战争史特别是武汉抗战史研究,共同主编《武汉会战时期日方资料汇编》(6册,武汉出版社2012—2013年)等著作。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各类学术论文数十篇。、

3.中心与边缘:东西文明的互动与传播

作品简介
本书分上下篇:上篇除第一篇概论和最后两篇讨论明末清初伊斯兰学者译经以及韩国汉文小说外,中间主要五篇涉及的都是发生在中国和安南/越南之间的历史与文化现象;下篇除了第一篇从郑和下西洋开始讨论中国和东南亚的文化联系和最后三篇介绍当代新加坡的儒学教育海外华人的儒家思想,中间四篇讨论的是受到中国影响的新加坡华人世界有关文武、城隍、孔庙、妈祖的信仰。
李焯然,香港大学中文系一级荣誉文学士、哲学硕士,其后获英联邦奖学金赴澳洲国立大学深造,获哲学博士学位。目前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曾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院助理院长、汉学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系主任等职,现为中文系雲茂潮中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北京大学双硕士学位(汉语)课程主任。同时受聘为中国武汉大学、南京大学、湖北大学客座教授、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国际评鉴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专门研究中国思想、文化、明代史、东亚儒学、华人宗教与民俗。出版专著有《明史散论》《明成祖史论》《儒学传统与思想变迁》《道教简述》《丘濬评传》等。

4.女子之不朽

作品简介
人生的意义何在?虽然明清妇女不能在庙堂之上建功立业,但她们同样也关注着人生的不朽。《女子之不朽:明清时期的女教观念》从女教、女学及妇女启蒙三个方面逐一考察明清时期女教传统之衍变和才女文化之兴盛,并反思清末民初的妇女启蒙观念及其在国家民族话语中的变奏。明清女教极力把妇女纳入到整饬家庭秩序、巩固王化基础的社会系统中,无论是女教书的条文,还是文人撰写的妇女墓志碑文,都充斥着对妇道母德的颂扬。在这种大环境下,闺秀才女虽以妇道母德为行为尺规,但仍不懈地追求女学。她们在文学创作中陶冶情操、发古今之幽思,并通过著作昭示其责任意识和“不朽”观。这一力量的蓄积正是晚清男女平权运动萌发的远因,嘉道以降,女教和女学受西学东渐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冰心、苏雪林、丁玲等一大批新知识女性向我们走来。

生命的意义何在?翻开史册,明清时期的节妇烈女、诰命贵妇以及教子有方的贤母不绝如缕。掩卷扼腕之际不禁令人深思:历史中的妇女是如何考虑人生不朽的?这种想法又如何影响她们的生活?

《女子之不朽:明清时期的女教观念》带您深入历史,探寻明清女子的多面人生。
李国彤,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汉学研究硕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校区历史学博士。曾就职于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思想史研究室,现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滩校区历史系副教授。已发表中英文论文十余篇,包括“Imagining History and the State: Fujian Genteel Ladies on the Road,” in The Inner Quarters and Beyond: Women Writers from Ming through Qing, edited by Grace Fong and Ellen Widmer (Leiden: Brill, 2010),《明清妇女著作中的责任意识与“不朽”观》(《燕京学报》新20期,2006),“In Quest of Immortality: A Perspective of Chinese Women’s History” (香港大学编《明清史集刊》,2005)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