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老子西升经(御注)-西升经卷中(赵佶著)

重告章第十

老君曰:吾重告子,子当谛受。道以无为上,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而已。

德以仁为主。

德无不容,仁也。

礼以义为谦,

称物平施,适时之宜。

施以恩为友。

因恻隐之心,推以及物,非求报也,故其施博。

惠以利为先,

惠者仁之施,以利物为功,口惠而实不至,怨苜及其身。

信以效为首。

信将以复其言,铃有效见焉。

伪世亦有之,虽有以相诱是以知世薄,华饰以相扮。

至德之世,是七者皆本於自然,逮德下衰,是七者皆出於或使故道隐於小成,德伤於小识,礼以伪为,施而求报,惠不由心,信非中出,类皆矫情,性以沽名,饰智以惊愚,岂自然哉。

言出#1飞龙前,行在跛鳖后。仁义礼信废,道德荒亡腐。

飞龙为速矣,言犹在其前,跛鳖为钝矣,行犹在其后,则以言之非艰,而行之惟艰故也。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礼尤在其后,礼信且废,道德可知。

不以道相稽,反以财相辅。譬如鉴中影,可见不可取。言如响中应,风声岂可聚#2,伪世教如此,如是迷来久。

君子徇道,小人徇财。古之人以稽为次,盖相稽以道也,周衰之末,不知与道相辅而行,而以财相辅,是犹搏风捕影而求其实,岂可得哉!此无他,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小惑易方,大惑易性,矫伪之俗胜,而不明乎自然之真故也。经曰:民之迷,其日固已久矣。

天下之人物,谁独为常主。迷迷以相传,辗转相授与。邪伪来入真,虚无象如有。

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怒者其谁耶,盖妙体无偶,真常不宰,可得矣而不可言传,可传矣而不可相授,一曲之士,指末流为大源,认陈逵为至妙,以迷传迷,犹醉者之负醉也。殊不知诚正可以入真,而邪伪终莫之能以邪伪入真,是以虚元之象为有而实非有也。

自伪不别真,为贪利往守。非常正复亡,痴盲持自咎。如木自出火,还复自烧腐。

定己然后议人,主中可以正外,己自为伪矣,其能辫真伪之归哉,己之为伪,以往守於利而为责也,以利往则远於道,以利守则失於道,既非真常,正亦随亡,此无他,於道见疑而冒昧,故违人而自遗其答也,何异木生火而还克木哉,《阴符》曰:火生於木,祸发叉克。

圣人之辞章第十一

老君曰:圣人之辞云。

混元博大真人也,吐辞为经,自我作古,犹不自矜,而日圣人之辞,则以迷而不作故也。

道当以法观。如有所生者,故日为自然。

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 粗而不可不陈者法也,道不可见,即法而显,道之与法,初无二致,入则为道,出则为法尔。天下之物生生不穷,而不知所以生生者谁耶,本诸自然而已,道以法显,法以道立,岂人为哉。

眼见心为动。

贼莫大於德有心,而心有眼,坎为耳,离为目,耳目者,精神之户牖也,一有所睹,心斯动出矣。《阴符》曰:机在目,圣人为腹不为目者以此。

口则为心一黄。

言,心声也,心之所欲,非言不宣,口实司之。

鼻为通风气,鼻口风气门,喘息为宅命,身寿立息端,譬如谷草木,四时气往绿,气别生者死,增减羸病动。

人之所恃者息,而息之出入,鼻其所自也一呼一吸,阴阳寓焉,东则为生,散则为死,故命之所宅在是,真人息之以踵,众人息之以喉,息之本有所立,而根深带固焉,故与天地齐其长久。譬之百谷草木,资四气以生植,盛则荣,衰则悴,气散则生者死矣。

以是生死有,不如无为安。无为无所行,何绿有咎愆。子不贪身形,不与有为怨。

命百一古今而常存,性更万形而不易,初无死生也,物之所以有死生者,以失性命之情故也。唯无为然后能安性命之情,为则有成亏,成亏分而是非立矣,无为故无败,曾何咎愆之有?世之人未免有为者,以有我故也,苟能堕肢体而皆忘,外形骸而不有,虽无为而无不为矣。

五行不相克,万物悉可全。万物无有常,成者不久完。

成变化,行鬼神,往来天地之问而不穷者,五行也,一往一来,更旺更废,相生所以相继,相克所以相治,此囿於大化者,有生叉有死,而莫能逃.刈也。圣人役造化,命万物,把握阴场,颠倒五行而不相沙,故能专亡自在,而入於不死不生。彼既以为物矣,成坏相因,欲久而不亡,何可得也,惟道则万世而无弊,经曰:道乃久。

三光无明冥,天地常昭然。

天积气尔,地积形尔,日月星宿则积气中之光耀者,人徒见其一往一来,一伏一见,一晦一明,不知昏昼之变,明暗自异,三光二仪,常自若也。

观诸章第十二

老君曰:观诸次为道,存神於想思。道气和三光,念身中所治。髻髭象梦寤,神明忽往来,

虚无恬淡,不思而得上道也,闲邪存诚,思则得之其次也,盖神妙物而无方,存之则守形而不离,神全斯精全,精全斯气全,三者和而不乖矣。天之三光,日月星是也,人之三光,神气精是也,和三光之道无他,返照内观,取足於身而已。盖人一身,真君内存,五官咸备,百骸六藏,固有相治者,念之不忘,则友神明於恍惚之际,此其效也,劳髭象梦寤,则恍惚若有无之际也。

淡泊志无为,念思有想意。自谓定无欲,不知持念异。

淡言不与物交,泊言静止不流,志於大道者,无思无为,不逐於物,不流于动,曾何有思想之意。盖有想则相生,有思,则未免有心也,谓是为定,已涉于动矣。谓是为无欲,已堕於欲矣,天下之治方衍者,皆以其所为不可有加,故自以为是,以不知持念之各异,故道有小大之不同也。夫念有正有妄,过而不留感,而后应正念也,既往而不择,未至而逆焉者妄也,此存神於想思,所以为之次。

或气尚粗盛,自知尚多事。事兴则形动,动则外通谋。谋思危之首,危者将不久。不久将欲衰,衰者将不寿。

夫志,气之帅也,心劳於谋,智尽於事,则气有蹶,趋之不正而暴盛,盖弃事则形不劳,形休则谋不用。一有所谋,则机变之巧作,扰扰万绪自此起矣,茶然疲役不知其所归,欲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不亦难乎。至人不从事於务,不相与为谋,涤除外慕,玄览至理,故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也。

以身观声名,物事难可聚。以名声称号,必为是所诱。皆坐於贪欲,贪欲为殃咎。贪者为大病,习贪来已久。合会微渐滋,非缄艾所愈。

一节重於一国,两臂重於天下,则名与身孰亲?物无常是,事无常宜,去而不守,未尝暂止,况傥来之寄哉!傥来之寄,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而累於名高者,趋名不已,残生伤性,以身为殉,正坐於责欲故也。咎莫大於欲得,则责者身之大病,民迷日久,积习既深,始微而终盛,犹病在膏肓,非缄艾能愈也。

还身意所欲,清静而自守。大圣之所行,不慕人所主。有常可使无,无常可使有。

形之疾,其甚者缄艾不能及,性之疾,其甚者小道不能化,责欲,性之疾为甚者也,将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铃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则清不能污,静不能染,而不知所守矣。盖无为者,圣人之所行,责欲者,众人之所主,行大道之无为,不慕众人之责欲,则事物形名,天下所谓有者,可使之无,恬淡寂寞,天下所谓无者,可使之有也。

经诫章第十三

老君曰:经诫所言,法义所推。赫赫兴盛,不如微妙。

经以载道,无非教诫之言,法以显道,有义可以推考,类皆以本为精,以物为粗。赫赫兴盛,物之势也,势有时而尽,深妙元微,道之本也,道无时而穷,以是较其精粗,则道之与物,相去远矣。

实不如虚。

实则有碍,虚则无问。

数不如希。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邪多卒验#3,疾不如迟。

欲速则不达,大器晚成,美成在久。

兴者必废,盛者必衰。

日中则反,月满则亏,天地尚尔,况於人乎。

圣人绝智,而为无所为#4,言无所言,行无所施。孰能知此。

道之要妙,虽智大迷非可以智索也,离形去智,然后同於大通,去智与故,然后循天之理,圣人於言为之际,以绝智为先,盖以此尔,世岂识哉!为无为,所谓处无为之事也,言无言,所谓终身言未尝言也,行无所施,所谓事无事也。

偶不如奇。

独立不改者,道也,自道而降,有对有待,圣人不与物偶而立於独,体道故也。

多不如寡。

通於一而万事毕,少则得,多则惑。

孰贤难随。孰仁难可,其义少依。

世之所谓贤者,孰为贤哉,贤者过之於道,或不能随也,世之所谓仁者,孰为仁哉,仁者失之於道,未见其可也,仁贤且犹如此,道之奥妙,依之者鲜,盖可知已。

能知无知,道之枢机。

知之浅矣,不知深矣,能知无知之知,是乃真知也,道之本宗,盖在於此,

空虚灭无#5,何用仙飞。大道旷荡,无不制围。

虚非无也,无实而已,空其虚则致虚极矣,无者有之对,因有而着,未离於有也,灭其无,则无无亦无矣。夫然,故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行乎万物之上,其视仙飞不足多也。盖道广大悉备,未始有封,包裹六极,无有端倪,天地之大,秋毫之小,皆在范围之内,岂止仙飞之一端乎。一本作空灭成无,可用仙飞。

子能明之#6,所是反非。经言审谛,孰之能追#7。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天下是非特未定也,虽然有真是非存焉。欲是其所非,莫若以明,盖自知者明,苟能自知,则昔之所是,卒而非之,所谓真是非者见焉。经之所言,盖明是非也,夫岂妄哉,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非审谛不妄之言,孰能追愚惑之非欤。

深妙章第十四

老君曰:道言深妙,经诚乙密。

道深而难测,妙而难名,经以载道,故其劝戒之言,亦玄微而隐密也。

天地物类,生皆从一。子能明之,为知虚实。子若不照,显之不别。

太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一者形变之始也,自天地至于万物,皆从此生,则天下本在是焉,为道者,当明其本而已。盖通於一而万事毕,能知一,则无一之不知,不能知一,则无一之能知,苟非照之于天而自见,虽显告之而不悟,况微言哉。

子志於有,无为所疾。为有所婴,亿载无毕。

无为故无败,为则有成亏,无为者,道之本,有为者,道之病也。盖俗之所为,皆堕於有,不能损实以为通,至於外内并获而不可解者,以积习之久故也,惟圣人然后为能达绸缪。

道言微深,子未能别。撮取於略,戒慎勿失。

悟道以顿,行道以渐,迷悟出於自性,非人力可致,行道以积习而成,在於谨守而勿失焉。盖道之至妙,以悟而后得,行道之要,以多闻然后可守也。

先捐诸欲,勿令意逸。

罪莫大於可欲,遣其欲则心自静矣。意则心有所感而生焉,无以持之,纵或至於败。礼故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闲居静处,精思斋室。

弃事则形不劳,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丹书万卷,不如守一。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故,通於一而万事毕。

经非不达,中有虚实。言有必无,子未能别。言无必有,子未能决#8。但当按行,次来次灭。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寓言为广,重言为真,则书之所言,虚实有无,特未定也。惟得其所以言者,为能知之,借日未知,姑取正於书而按行焉,则损之又损,亦可以致无为矣。《传》曰:世之所贵,道者书也。

道有真伪,福有凶吉。

有为则伪,无为则真,以伪获福者凶,以真致福者吉。

罪有公私,明有纤密。

为不善於显明之中,人得而诛之,为不善於幽暗之中,鬼得而诛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曾何纤密之遗哉。

占往知来,不如朴质。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问,虽有不假卜筮而知吉凶之明,不如朴质者歌复归於朴故也。《道经》於终篇言镇之以无名之朴,正此意也。

虚无章第十五

老君曰: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

《道深章》曰:道深甚奥,虚无之渊。言道为虚无之本也。《道经》曰:道法自然。言道降而下,法自然也。於此言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何也?盖言虚元,则自然在其中矣,言自然,则道在其中矣。别而言之,裂一为三,合而言之,贯三为一,自其无所有,则日虚无,无所因则日自然,偶而应之,则日道,乌有先后之殊哉。

道生一,一生天地,天地生万物。

易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万物抱一而成。

万物以精化形,一者精之数也,原其始,则得一以生,要其终,则抱一而成。

得微妙气化。

通天下一气尔,自有形以至无形,自有情以至无情,神奇臭腐,与时更化,皆气使之然也。聚则生,散则死,盛则荣,衰则悴,搏之不得,幽而难测,可谓微妙矣。

人有长久之宝,不能守也,而益欲尊荣者,是谓去本,生天地之道也。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物有时而尽,何可长也。性命之真,与生俱生,至富国财并焉,岂特隋珠之重哉,昧者丧其不赀之朴,而矜览外慕,其去本远矣。生天生地,道之本也。《庄子》曰:道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生天生地。

恍惚章第十六

老君曰:虚无恍惚,道之根。

虚则无实,无则非有,恍者有光而无象,惚者有一而未形,虚无恍惚而在其中矣。《庄子》曰:悟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此之谓本根。

万物共本,道之元。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元者气之始,道之用也,天之生物,使之一本,岂二致哉,万物一府,同出於道尔。《庄子》曰:万物与我为一。

在己不亡#9,我默焉。

圣人着书立言,用意深而劝戒切,盖欲倒置之民,返其性情,复其初也,使天下之人,皆能内观取足,不失其在我之真,圣人将密尔忘言,不可以容声矣。《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生置章第十七

老君曰:生我於虚,置我於无。

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物所以生也。魂黑归於天,形魄归於地,骨骸返其根,我尚何存,则亦复归於无尔。生我於虚,原始而言之也,置我於无,要终而言之也。

生我者神,杀我者心。

神守其形故生,神去於形则死。人心惟危,愤矫#10而不可系,宵人之离形者,心则使之,此致道者所以忘心。

夫心意者,我之所患也。我即无心,我何知乎!

贼莫大於德有心,有心斯有意,意者谬心也,人以有身为大息者,以有意存焉尔。诚能心无所知,内静其意,吾又何息,是以至人於羊弃意,《庄子》曰:兵莫僭於志,镇邮为下。

念我未生时,无有身也,直以积气聚血成我身尔。我身乃神之车也,神之舍也,神之主也,主人安静,神即居之,躁动,神即去之。

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一受人之形,若运转而不能自止者,孰居无事推而行是哉,神实妙之,子舆曰:以神为马,予因而乘之,岂更驾哉,故日我身乃神之车。不特为神之车,又为其含焉,盖身者神之宇,所以形生而不敝者,以其保神也,全其形而不亏,神将来舍矣。传曰:七窍者,精神之户牖,神以身为舍可知矣。身不特为神舍,又为其主人焉,盖感之者为主,应之者为客,神未尝先物也,应物而有所丽,犹客为主所覆,而受命於主也,身为神之主人可知矣。主人安静则居之,形完则神全也,躁动则去之,质朽则神丧也。

是以圣人无常心者,欲归初始,返未生也。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故能返其性情而复其初。《庄子》曰:既已为物矣,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其易也,其惟大人乎。

人未生时,岂有身乎?无身当何忧乎?当何欲哉!.故外其身,存其神者,精耀留也。道德一合,与道通也。

吾有大息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息?盖身非我有,是天地之委形,生非我有,是天地之委和,认而有之,皆惑也。睹道之人,不以利累形,不以形累心,四肢百骸,将为尘垢,故外其身而身存,神未尝有所困也。夫然,故形全精复,与天为一通乎,道合乎德矣,盖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道德一合,则德总乎道之所一,而无成与毁也,唯达者可以语此。

为道章第十八

老君曰:古之为道者,莫不由自然。故其道常然矣,强然之即不然矣。夫何故?以其有思念,故与道反矣。

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天下之常然也。为道者,居无思,行无虑,顺其自然,无容心焉,夫岂益生劝成,而有断鹤续兔之患哉,故其道亘万世而无弊。

是以崇钥之器,在其用者。虚实有无,方圆大小,长短广狭,听人所为,不与人争。善人在於天下,譬如崇钥乎,非与万物交争,其德常归焉。以其空虚无欲故也。

豪钥虚而能受,受而能应,道几似之。善人之在天下,顺而不逆,应而不藏,常处於不争之地,而天下莫能与之争,其犹索钥也,处重而人不轻,处前而人不害,其德常归焉。《庄子》曰:行贤而去其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欲者凶害之根,无者天地之原。莫知其根,莫知其原。圣人者去欲而入无,以辅其身也。

罪莫大於可欲,故为凶害之根。天地者,形之大也,而有形生於无形,故为天地之原,人之有欲,次性命之情以争之,莫知其根也,不见天地之纯,莫知其原也。圣人则不然,洒心去欲,而游於无人之野,则以贵爱其身,与道相辅而行故也。

色身章第十九

老君曰:人皆以声色滋味为上乐#11,不知声色滋味,祸之太朴,故圣人不欲以归无欲也。

好色音声厚味,世俗之所乐也,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口不得厚味,则大忧以惧。殊不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三者,身之大息也。然目之泰色,耳之茶声,口之茶味,皆生於有欲,罪莫大於可欲,而欲者德之累,是以圣人欲不欲,而复乎素朴也。

道虚章第二十

老君曰:道者虚无之物,若虚而为实,无而为有也。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言,若无而非无,若有而非有也,既日虚无,而谓之物者,即不物之物也。道深章言虚无之渊,此言虚无之物,渊言其体,物言其用,故继之曰:若虚而为实,无而为有,虚而为实。《庄子》所谓虚则实是也。无而为有,《道经》所谓两者同出而异名是也。

天者受一气,荡荡而致清,气下化生於万物,而形各异焉。

大易既判,天得一以清,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皆其所资始,《列子》曰:天地氤氲,万物化生。

是以圣人知道德混沌玄同也,亦知天地清静皆守一也,故与天地同心而无知,与道同身而无体,而后天道盛矣。

德总乎道之所一,浑浑沌沌,终身不离,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天得是,故无为以之清,地得是,故无为以之宁,圣人诚能两问,天道虽远,见之以心,故明於天而同乎无知,通乎道而合乎无体,与天为徒,与道为一,而道兴乎世矣。

以制志意而还思虑者也,去而不可逐,留而不可遣。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持其志,无暴其气,将返其性情而复其初,则出思不思,而思出於不思矣,来者勿禁,往者勿止,不将不迎,应而不藏,虽覆却万物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易》曰:天下何思何虑。

远者出於无极之外,不能穷也,近在於己,人不见之。

海虽远,治之在心,反求诸己,万物咸备,然道在迩,而求诸远,是犹目之明,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也。

是以君子终日不视不听,不言不食,内知而抱玄。

《传》曰:内视之谓明,反听之谓聪。不视不听,则目无所见,见晓於冥冥,耳无所闻,闻和於无声也。《易》曰: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不言不食,则默而识之,终身不言,未尝不言,无饥渴之害,味人之所不味也。几此无他,复以自知抱一而不离故尔。

夫欲视亦无所见。

圣人见道不见物,而视人所不视。《庄子》曰:贼莫大於德有心,而心有眼。《经》曰:圣人为腹不为目。

欲听亦无所闻。

闻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岂听之以耳哉,仲尼所以六十而耳顺。

欲言亦无所道。

纵口之所言,更无利害,故有谓无谓无谓有#12,而游乎尘垢之外。

欲食亦无所味。淡泊寂哉,不可得而味也,复归於无物。

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味,味者道也,真人其食不甘,以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也,惟返其性情而复其初者能之。《道经》言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继之以复归於无物,与此同意。

若常能清静无为,气自复也#13。返於未生,而无身也,无为养身,形体全也,天地充实,长保年也。

虚化神,神化气,道之委也,气化神,神化虚,道之用也。盖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惟持其志,无暴其气,则虚而物不能污,静而物不能杂,淡而无为,将见气合於神,神合於无,游乎物之初,外形体而不有矣。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所以全其形骸,与天地齐其长久。《庄子》曰: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息不能入,年寿长久矣。

哀人章第二十一

老君曰:人哀人不如哀身,哀身不如爱神,爱神不如含神,含神不如守身。守身长久长存也。

守孰为大。守身为大,身之所以存者在养神,神之所以全者在守身。馑修其身,抱神以静,则人与物化,而我独存,长生久视之道,殆不出此。

西升经卷中竟

#1『言出』,《西升经集注》作『言处』。

#2『风声岂可聚』,《西升经集注》作『风声岂绪』。

#3此句《西升经集注》作『茂多卒夭』。

#4此句,《西升经集注》作『而为元为』。

#5此句,《西升经集注》作『空灭成元』。

#6此句,《西升经集注》作『若能明之』。

#7此句,《西升经集注》作『孰知能追』。

#8决,《西升经集注》作『决』。

#9此句,《西升经集注》作『在己不忘』。

#10『愤娇』,据《庄子·在宥》当作『债骄』。

#11此句,《西升经集注》作『人皆以声色滋味为乐』。

#12疑此句字有舛误。

#13此句,《西升经集注》作『元自复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