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校注医醇賸义-卷一(费伯雄著)

脉法

脉乃命脉,气血统宗;气能率血,气行血从。

《内经》亦言血脉,而气在血先之义自见,并无语病。后人着《脉经》,遂谓脉为血脉,气往应之。其下文又云,脉不自行,气动脉应。先说气应脉,后复言脉应气。尺幅之中,自相悖戾,今特正之。

右寸为肺,所以主气;百脉上通,呼吸所系。

左寸为心,血生之经;一气一血,赖以养形。

天地之大用,莫先于水火;人身之至宝,不外乎气血。阴以抱阳,阳以摄阴,阴阳生长,互相为根,故两寸又为诸经之统领。胸中附右寸,膻中附左寸,此上以候上之义也。

其在右关,脾胃属土;仓廪之官,水谷之府。

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不败,则正气犹存,病家所以重胃气也。

其在左关,肝胆之部;风阳易动,不宜暴怒。

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胆。肝胆应春,所以生长,然风阳易动,亢则为害,最宜善调。

右尺命门,釜下之火;日用必需,是可补助。

经谓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五脏惟肾有两枚,故两尺不分左右,皆属于肾。腹中则统命门,大小肠、膀胱皆在其中。究竟不分发,则混淆无主,后人无所持循。今将命门归于右尺,大肠隶之。命门火衰,便不能熏蒸脾土,百病从此而生,但宜善为温养,不可过燥。

左尺肾水,性命之根;与右尺火,并号神门。

肾归左尺,膀胱小肠隶之。天一生水,性命之源。尺脉有神,纵有重恙,犹能转吉;若两尺败坏,决无生理。

部位既明,当知脉象;切脉之时不宜孟浪;以我中指,先按关上;前后两指,寸尺相向。

掌后高骨,是名曰关。先将中指正按关上,再将前后二指,平放寸尺之上。人长,排指宜疏;人短,排指宜密。

脉有七诊,浮中及沉;左右判别,上阳下阴。

寸脉浮取,关脉中取,尺脉沉取。左与右,即左右手分属之脏腑;上与下,即寸以候上,尺以候下也。

九候之法,即浮中沉;三而三之,分部推寻。

浮以候寸,中以候关,沉以候尺,是合寸关尺为三候也。每部之中,又各有浮中沉三候,是分寸关尺为九候也。

别有一种名曰斜飞;尺则犹是,寸关相违。

斜飞之脉,尺部如常,关寸之脉斜行通过高骨。一手如此者甚多。浮沉之间,与常脉稍异。

更有一种,正位全无;反出关后,大象模糊。

反关之脉,正位全无,反出关后,形如血管。大象至数,不甚分明,毕竟反常之事,不足为训,诊时尤宜善会。

男脉左大女脉右盛;男子寸强,女子尺胜。

男为阳,女为阴,故男脉左大,女脉右大。男子寸盛尺虚,阳盛于阴也;女子尺盛寸虚,阴盛于阳也。

脉应四时,递相判别;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春初发生,有枝无叶,故脉弦以象之。夏令繁盛,枝叶畅茂,故脉洪以象之。秋令整肃,草木黄落,故脉毛以象之。冬令闭藏,水土坚凝,故脉石以象之。长夏属土,则脉更宜于和缓。

五脏之脉,各部分见;先能知常,方能知变。

五脏之脉,各有本象,反常则为病。

心脉浮大;肺脉浮涩;肝脉沉弦;肾脉沉实;脾胃之脉,和缓得中;右尺命火,与心脉同。

旧说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肝脉之沉,沉弦而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等语,予窃有所未安。夫心为君火,火性炎上,故脉宜浮。君火柔和,故浮大而不洪数。但用浮大二字,状心脉最佳;若兼散象,则气血虚脱,疾不可为矣。散字宜节去。肺主气,故脉亦浮;其兼涩者,气多血少故也;若兼短,则气病而为肺害。短字宜节去。肝脉沉弦,固也。若长脉,当候于寸尺,不当候于关上。长字宜节去。又云肾脉之沉,沉实而濡。濡脉之象,浮而且小,与沉实相反,断不能相兼。濡字更宜节去。

临诊脉时,虚心静气;虚则能精,静则能细。以心之灵,通于指端;指到心到,会悟参观。

切脉之道,全贵心灵手敏,活泼泼地一片化机,方能因应。此在平日讲求精切,阅历既多,指下之妙,得之于心,不能宣之于口,实有此种境界。即如六阳之脉,偏于浮大;其沉候,即在常脉之中候,不得谓之沉候全无也。六阴之脉,偏于沉细;其浮候,即在常脉之中候,不得谓之浮候全无也。又况病有新久,体有强弱,年有壮老,见症虽同,施治不一,化裁通变,则泛应各当矣。

脉来太过,外感为病;脉来不及,内伤之症。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也,其脉必有洪数弦紧滑大等象。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也,其脉必有细涩濡微弱小芤散等象。

人之大气积于胸中;呼吸出入,上下流通。呼出之气,由心达肺;吸入之气,肝肾相济。

大气积于胸中,所以统摄一身,呼出则由心达肺,吸入则由肝纳肾。故论根气,则归本于肾,而枢纽实在中州。

呼吸定息,迟数可别;一息四至,和平之极。五至为常,亦无差忒。三至为迟,迟乃寒结;二损一败,不可复活。

六至为数,数即病热;七至为疾,热甚危极;若八九至,阳竭阴绝。

一息四至,脉极和平。其谓五至无 ,闰以太息者,是言四至中时多一至,乃人之息长,如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非论一息五至之本脉也。其实一息五至,常人甚多,亦非病脉。惟三迟、六数、七疾,乃为寒病、热病。其一二至与八九至,则为阴绝、阳绝,无从施治。

浮脉在上,轻按即得;肌肤之间,百不失一。沉脉在下,主里主阴;按至筋骨,受病最深。

浮脉属阳主表,沉脉属阴主里。

浮沉迟数,脉之大端;四者既明。余脉详看。

浮迟表寒,浮数表热;沉迟里寒,沉数里热。余可类推。

大纲秩然,条目宜审;滑涩虚实,亦为要领。

浮沉以辨表里,迟数以辨寒热,是为脉之大纲。滑与涩,所以验气血之通塞;虚与实,所以分邪正之盛衰;是为脉之条件。脉症虽多,不外乎此,故以下分为八门以总括之。

浮脉上泛,如水漂木;轻取即得,重按不足。芤脉如葱,轻手而空;浮沉俱有,但虚其中。如按鼓皮,其名曰革;中沉俱空阳亢阴竭。

浮脉为阳,主一切表病,故脉在肌肤之间。芤主失血,中空者气不能摄血故也。革脉弦大而浮,故谓虚寒相搏,其实乃阴不抱阳,孤阳上浮,真阴下脱之象。

肌肉之下,其脉为沉;重按乃得,病发于阴。弦大而沉,厥名曰牢;气凝血结,浊阴混淆。沉极为伏,三候如无;气机闭塞,真阳已孤。

沉脉属阴,主一切里症。牢则多主蓄血积聚。伏则气分闭塞,清阳不能发舒。

迟脉为寒,气凝血滞;若损与败,不可复治。迟而一止,其名曰结;气血错乱,兼主冷积。结虽时止,至数无常;代则有定,气血消亡。

迟为阴寒,气不宣通,故至数艰缓。迟而时有一止,旋止旋还,并无定数,谓之结脉,乃气血错乱,寒气积聚所致。若止不能还,兼有定数,便是代脉。四动一止,五六日死;两动一止,三四日死也。

数脉为热,其阴必虚;若因风火,则为有余。热甚则疾。一息七至;八九为极,烦冤而死。数而一止,其脉为促;多主肺痈,郁热阳毒。

数脉为热,不外虚实两端。疾则热甚而危,极则必无生理。促乃数而一止,亦无定数。热郁于中,故多肺胃之病。

滑脉主痰,亦主诸气;气盛痰多,往来流利。动脉如豆,多见于关;若在寸尺,阴阳两悭。

滑亦阳脉,痰气盛,故往来流利。动脉多见关部,若在寸为阳动,主亡阳汗多;在尺为阴动,乃阴虚热极。

女子寸关脉动,即为孕娠。

涩为血少,往来涩滞;血不养气,艰难而至。

血少不润,故往来艰涩。轻刀刮竹,如雨沾沙,俱极形似。

虚脉如何,往来无力;浮中如常,沉候亏缺。濡脉浮小,如水漂棉;轻取无力,重按豁然。微脉更虚,有无之间;气血亏损,病势颠连。散脉无定,涣而不收;元气将败,如水浮沤。弱脉在下,似弦非弦;沉细而软,不宜壮年。细则更沉,如发如丝;行于筋骨,虚寒可知。短脉气病,见于寸尺;不能满部,真阳遏抑。

虚脉往来无力,三候俱有,而沉候实空。濡脉小而且浮,浮中俱有,沉候如无。微则但有浮中,并无沉候。

散则涣散无定,气血皆脱之象。弱脉但有中沉两候,浮候如无。细脉则更沉而且小,如一丝在筋骨之间。短则气弱,真阳不能通畅。以上各脉,皆由气血虚弱,故汇在虚字门中,不附于浮沉两部。

实脉之来,三候有力;更大于牢,邪滞郁结。洪脉上涌,与洪水同;泛泛不已,热盛于中。大脉较润,来刚去柔;正虚邪盛,病进可忧。弦脉劲直,如张弓弦;木旺克土,痰饮连绵。弦而弹转,其脉为紧;为寒为痛,沉浮宜审。

寸尺之脉,有时而长;过于本位,毗阴毗阳。

实脉三候有力,更大于牢,为邪滞郁结。洪则如涌如沸,邪热炽盛。大则正虚病进,久病更危。弦为肝之本象,木旺克土,故主气,又主痰饮。浮紧为寒,沉紧为痛,并为气病。长过于寸,则毗阳而亡阴;长过于尺,则毗阴而亡阳;又为关格之征。以上各种,皆是实病,故导入实字门中,不附别部。

惟有缓脉,悠悠扬扬;是为胃气,见之吉祥。别有一种,怠缓近迟;血虚气弱,积湿可知。

缓者从容和缓,所谓胃气也。悠悠扬扬,意思欣欣,此八字最能传缓字之神。病家得此,定可无害。若怠缓无神,乃是湿病,不可不知。

一切病症,不外三因;何症何脉,辨之贵真。不能殚述,自可引伸;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卷一

察舌要言

一、白为阴,为寒,为湿。

二、黄为胃中有热,深黄为热极胃火,黄浓苔为湿热。

三、赤而带血,为胃火,更必兼阴亏。赤如猪腰子,表面有极薄绉白衣,为肾脏本色上泛,难治。鲜红如血,心胃热炽。满舌光红,心营涸竭。正红色,白净苔,不腻亦不干,是为平人正色舌。

四、黑而多津,为水克火,宜参附四逆。

五、黄而起刺,黑而起刺,宜三承气急下存阴。红而起刺如杨梅,宜神犀丹。均以脉证合参决之。

六、舌底糙,上面粘着如碎饭粒,玉女煎主之;轻则桂苓甘露饮。虚劳见舌糜,为大忌。

七、不青不紫不黑,亦青亦紫亦黑,名死现舌,主肝胃绝,必败无疑。

卷一

四家异同

仲景立方之祖,医中之圣。所着《伤寒》、《金匮》诸书,打开屯蒙,学人当奉为金科玉律,后起诸贤不可相提并论。所谓四大家者,乃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也。就四家而论,刘张二家,善攻善散,即邪去则正安之义。但用药太峻,虽有独到处,亦未免有偏胜处。学人用其长而化其偏,斯为得之。李朱两家,一补阳,一补阴,即正胜则邪退之义,各有灼见,卓然成家。无如后之学人,宗东垣则诋丹溪,宗丹溪则呵东垣,入主出奴,胶执成见,为可叹也。殊不知相反实以相成,前贤并非翻新立异。即发热一症而论,仲景谓凡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故有麻黄、桂枝等汤,以治外感之发热。至内伤之症,东垣则以甘温治阳虚之发热;丹溪则以苦寒治阴虚之发热,各出手眼,补前人所未备。本随症治症,未尝混施。乃宗东垣者,虽遇阴虚发热,亦治以甘温,参、 不已,甚而附、桂。宗丹溪者,虽遇阳虚发热,亦治以苦寒,地、冬不已,甚而知、柏。

此尚何异于操刃乎!非东垣、丹溪误人,乃不善学东垣、丹溪,自误以误人也。吾愿世之学人,于各家之异处以求其同处,则辨症施治,悉化成心,要归一是矣。

卷一

重药轻投辩

无锡顾左,患中脘不舒,饮食减少。予诊其脉,左关甚弦,右部略沉细,此不过肝气太强,脾胃受制耳。乃出其前服方,则居然承气汤,硝与黄各七八分,朴与枳各五六分,方案自载宗仲景法,重药轻投。噫,过矣!予为制抑木和中汤,三剂而愈。今特申辩之。盖三承气汤,有轻有重原为胃实大症而设,故用斩关夺门之法,救人于存亡危急之秋,非可混施于寻常之症也。今以脾胃不和之小恙,而用此重剂,谓为重药轻投,殊不知重药既可轻投,何不轻药重投,岂不更为妥当乎?予故不惮烦而辩之。

抑木和中汤

(自制)

蒺藜(四钱) 郁金(二钱) 青皮(一钱) 广皮(一钱) 茅术(一钱炒) 浓朴(一钱) 当归(二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木香(五分) 砂仁(一钱) 佛手(五分) 白檀香(五分)

卷一

同病各发

巧不离乎规矩,而实不泥乎规矩。岳忠武不深究阵图,以为阵而后战,本属常法,然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尤以临机应变为要,旨哉言乎!吾于古方,亦犹是已。真珠母丸,本许学士治游魂为变,夜寐不安而设。予尝以此方,略为加减,治三种重恙,无不应手而效。盖同病各发,见症虽异,而致病则同,化裁变通,于不执成见中,确有定见,斯头头是道矣。予非教人蔑古荒经,欲人师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乃为善学古人。且执古方以治今病,往往有冰炭之不入者,尤不可以不审也。

丹徒张姓女,患五心烦扰,自头至腰,时时作颤,坐卧不安。予制驯龙汤,连服数十剂而愈。

驯龙汤

(自制)

龙齿(二钱) 真珠母(八钱) 羚羊角(一钱五分) 杭菊(二钱) 生地(六钱) 当归(二钱) 白芍(一钱) 薄荷(一钱) 沉香(五分) 续断(二钱) 独活(一钱) 红枣(十枚) 钩藤勾(四钱后入)

常州丁姓女,患惊悸气促,喉舌作痛,予制驯龙驭虎汤,连服数十剂而愈。

驯龙驭虎汤

(自制)

龙齿(二钱) 琥珀(一钱) 真珠母(八钱) 生地(六钱) 玉竹(四钱) 栝蒌皮(三钱) 石斛(三钱) 柏子霜(二钱) 白芍(一钱五分) 薄荷(一钱) 莲子(二十粒打碎勿去心) 沉香(四分人乳磨冲)

无锡孙左,身无他苦,饮食如常,惟彻夜不寐,间日轻重,如发疟然,一载未愈。予诊其脉,左关独见弦数,余部平平。因思不寐之症,共十三条,从无间日重轻之象,惟少阳受病,方有起伏。但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不进则退,安能久留!此实与厥阴同病,甲乙同源,互相胶结,故有起伏而又延久也。为制甲乙归脏汤,连服数十剂而愈。

甲乙归脏汤

(自制)

真珠母(八钱) 龙齿(二钱) 沉香(五分) 薄荷(一钱) 生地(六钱) 柴胡(一钱醋炒) 白芍(一钱五分酒炒) 归身(二钱) 夜合花(二钱) 丹参(二钱) 柏子仁(二钱) 红枣(十枚) 夜交藤(四钱切)

卷一

中风

经曰:风者,百病之长也。风性轻而善走,无微不入,其中人也易,其发病也速,故为百病之长。人惟卫能捍外,营能固内,腠理秘密,毛窍不开,斯贼风外邪,无能侵犯。否则正气一虚,外风乘间伺隙,由表入里,而病亦由浅入深矣。卫气不能捍外,则风入于肌肉,故手指麻木,而肌肉不仁,若是者名曰中络。营血不能固内,则风入于经脉,故身体重着,步履艰难,若是者名曰中经。由此而深入则为中腑。腑者胃腑也。胃为六腑之长,职司出纳。风入于胃,胃火炽盛,水谷之气,不生津液而化痰涎,痰随火升,阻塞灵窍,故昏不知人也。由此而深入,则是中脏。脏者,心脏也。心体纯阳,风性 举,风火上扰,神明散乱,故舌不能言,而口流涎沫。此偏枯症中由浅入深之次第也。论治者,河间主火,东垣主气,丹溪主痰,是因火召风,因气召风,因痰召风,反以火气痰为主,而风往从之,标本倒置。诚如喻嘉言之所讥,盖其人有火气痰偏胜之处,因中于风,则有火者为风火;有气者为风气;有痰者为风痰。风为主,而火与气与痰,乃与风合并交作,方为标本分明。惟侯氏黑散,填空窍以堵截外风一节,后人每多误解,以为空窍之处,惟肠与胃,若将肠胃之空窍填塞,则水谷且不得通行,人将何以自立。若有形之水谷,仍能灌输,则无形之邪风,岂反不能直走,蓄此疑者,不知凡几。殊不思邪害空窍,《内经》已明明言之。所谓空窍者,乃指毛窍及腠理而言。故侯氏黑散中,用牡蛎、矾石等收涩之药,欲令腠理秘密,毛窍固闭,正如暴寇当前,加筑城垣以堵截之,使不得入耳;非欲将肠胃之空窍一并窒塞也。只因误会一填字,遂将空窍二字亦一齐错解,故特为明白剖析,庶几积惑可除。且侯氏黑散中,尚有精义,未经揭出,兹再为表章之。其用牡蛎矾石,为堵截之计,固也。而其尤要者,则在于收涩敛肝,使在内之肝风不动;今先去其内应,而勾结之患除,虽有邪风,孤立无援,亦将自退矣。因思保障灵府之法,无如治脾胃以实中州。脾气旺,则积湿尽去,而痰气不生;胃气和,则津液上行,而虚火自降。治病大法,无过于斯。至仓猝之时,病势危急;则又当逆而折之,虽峻猛之剂,不得不随症而施矣。

卷一 中风

中络

中络者,风入肌表,肌肉不仁,或手指足趾麻木,加味桂枝汤主之。

加味桂枝汤

(自制)

桂枝(八分) 白芍(一钱五分) 甘草(五分) 怀牛膝(二钱) 川牛膝(一钱五分)

当归(二钱) 蚕砂(四钱) 秦艽(一钱) 防风(一钱) 红枣(五枚) 姜(三片)

卷一 中风

中经

中经者,风入经脉,身体重着,步履艰难,养血祛风汤主之。

养血祛风汤

(自制)

生地(五钱) 当归(二钱) 牛膝(二钱) 桂枝(六分) 茯苓(三钱)

白芍(一钱酒炒) 虎胫骨(一钱五分炙) 白术(一钱) 秦艽(一钱) 续断(二钱)

独活(一钱酒炒) 木香(五分) 红枣(十枚) 姜(三片) 桑枝(一尺)

卷一 中风

中腑

风火炽盛,胃津不能上行,痰塞灵窍,昏不知人,加味竹沥汤主之。

加味竹沥汤

(自制)

麦冬(二钱) 石斛(三钱) 羚羊角(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胆星(五分)

僵蚕(一钱五分炒) 天麻(八分) 淡竹沥(半杯冲服) 姜汁(一滴冲服)

卷一 中风

中脏

心为一身之主,风火上犯,则神明散乱,舌不能言,口流涎沫,甚或神昏鼾睡,面色油红,此为难治,姑拟牛黄清心饮,以备急救之一法。

牛黄清心饮

(自制)

牛黄(五分) 琥珀(一钱五分) 黄连(五分) 丹参(三钱) 远志(五分甘草水炒)

菖蒲(八分) 橘红(一钱) 胆星(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淡竹叶(二十张)

中脏虚症,四肢懈散,昏不知人,遗尿鼾睡,此更难治,姑拟阴阳两救汤,以备一法。

阴阳两救汤

(自制)

熟地(八钱) 附子(三钱) 人参(二钱) 菟丝子(八钱盐水炒) 枸杞(四钱)

茯神(二钱) 远志(一钱甘草水炒) 干河车(三钱切) 炮姜炭(一钱) 煎浓汁,时时饮之。

卷一 中风

口眼斜

足阳明之脉;夹口还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胃有痰火,又风从太阳而来,兼扰阳明,故筋脉牵掣,而口眼 斜也,消风返正汤主之。

消风返正汤

(自制)

羌活(一钱) 天麻(八分) 蝎尾(五支) 僵蚕(一钱五分炒) 贝母(二钱)

羚羊角(一钱五分) 石斛(三钱) 花粉(二钱) 麦冬(二钱) 黄荆叶(五张)

卷一 中风

半身不遂

气虚者,手足弛纵,食少神疲,不能步履,黄 九物汤主之。

黄 九物汤

(自制)

黄 (二钱) 防风(一钱) 党参(五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鹿胶(一钱五分角霜炒) 牛膝(二钱) 独活(一钱酒炒) 甘草(五分) 大枣(二枚) 姜(三片)

血虚者,筋节拘挛,手指屈而不伸,不能步履,舒筋通络汤主之。

舒筋通络汤

(自制)

生地(四钱) 当归(二钱) 楮实子(二钱) 川芎(一钱) 枸杞(三钱)

川断(二钱) 金毛脊(二钱去毛切片) 宣木瓜(一钱酒炒) 白芍(一钱五分酒炒) 独活(一钱酒炒)

牛膝(二钱) 秦艽(一钱) 红枣(十枚) 姜(三片) 桑枝(一尺)

卷一 中风

中风僵卧

气血皆虚,手不能举,足不能行,语言謇涩,补真汤主之。

补真汤

(自制)

紫河车(二钱干切) 熟地(五钱) 附子(一钱) 山萸肉(一钱五分) 当归(二钱)

茯神(二钱) 白芍(一钱五分酒炒) 远志(五分甘草水炒) 独活(一钱酒炒) 丹参(二钱)

石斛(二钱) 麦冬(二钱) 牛膝(二钱) 红枣(十枚) 姜(三片)

卷一 中风

中风僵卧

头目眩晕,肢节摇颤,如登云雾,如坐舟中,滋生青阳汤主之。

滋生青阳汤

(自制)

生地(四钱) 白芍(一钱) 丹皮(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青黛拌) 石斛(二钱) 天麻(八分) 甘菊(二钱) 石决(八钱) 柴胡(八分醋炒) 桑叶(一钱) 薄荷(一钱) 灵磁石(五钱整块同煎)

卷一 中风

中风僵卧

头目眩晕,中心悬悬,惊恐畏人,常欲蒙被而卧,滋肾息风汤主之。

滋肾息风汤

(自制)

熟地(四钱) 当归(二钱) 枸杞(三钱) 菟丝(四钱) 甘菊(二钱)

巴戟天(三钱) (三钱) 天麻(八分) 独活(一钱酒炒) 红枣(十枚) 姜(三片)

卷一 中风

中风僵卧

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

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茯苓(三分) 细辛(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三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川芎(三分) 桂枝(三分) 共研为末,酒服一方寸匕,日三服,禁一切辛辣热物。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则药积腹中不下,热食即下矣。

愈风丹

 治诸风症,偏正头痛。

羌活(一两) 细辛(一两) 甘菊(一两) 天麻(一两) 独活(一两)

薄荷(一两) 何首乌(一两) 共研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茶清下。

胃风汤

 治虚风症,能食,手足麻木,牙关急搐,目内蠕 ,胃风面肿。

升麻(一钱二分) 白芷(一钱二分) 麻黄(一钱) 葛根(一钱) 当归(一钱) 苍术(一钱) 甘草(一钱) 柴胡(五分) 羌活(五分) 本(五分) 黄柏(五分) 草蔻(五分) 蔓荆子(五分) 姜(三片) 枣(一枚)

薏苡仁汤

 治中风,手足流注疼痛,麻痹不仁,难以屈伸。

苡仁(三钱) 当归(一钱二分) 芍药(一钱二分) 麻黄(五分) 官桂(五分)

苍术(一钱二分) 甘草(八分) 生姜(三片)

排风汤

 治风虚冷湿,邪气入脏,狂言妄语,精神错乱,及五脏风发等症。

防风(一钱) 白术(一钱) 当归(一钱) 白芍(一钱) 肉桂(一钱) 杏仁(一钱) 川芎(一钱) 甘草(一钱) 麻黄(一钱) 白藓皮(三钱) 茯苓(三钱) 独活(三钱) 姜(三片)

人参补气汤

 治手指麻木。

人参(二钱) 黄 (二钱) 升麻(五分) 柴胡(五分) 白芍(五分)

生甘草(五分) 炙甘草(五分) 五味子(五分) 不加引。

桂枝汤

 治风从外来,久客于络,留而不去,此方主之。

桂枝(二钱) 白芍(三钱) 甘草(三钱)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

小续命汤

 治中风不省人事,渐觉半身不遂,口眼 斜,手足颤掉,语言謇涩,肢体麻痹,精神昏乱,头目眩晕,痰火并多,筋脉拘急,不能屈伸,肢节烦痛,不能转侧。

防风(一钱四分) 桂枝(一钱四分) 黄芩(一钱四分) 白芍(一钱四分) 杏仁(一钱四分) 甘草(一钱四分) 川芎(一钱四分) 人参(一钱四分) 防己(二钱) 麻黄(一钱) 附子(七分) 姜(三片) 枣(二枚)

附易老六经加减法麻黄续命汤,治中风无汗,恶寒。本方中麻黄、杏仁、防风各加一倍。

桂枝续命汤,治中风有汗,恶风。本方中桂枝、白芍、杏仁各加一倍。

白虎续命汤,治中风有汗,身热不恶寒。本方中加知母、石膏各一钱四分,去附子。

葛根续命汤,治中风有汗,身热不恶风。本方中加葛根一钱四分,桂枝、黄芩各加一倍。

附子续命汤,治中风无汗,身凉。本方中加附子一倍,干姜、甘草各加一钱。

桂附续命汤,治中风有汗,无热。本方中桂枝、附子、甘草各加一倍。

防风通圣散

 治诸风惊搐,手足螈 ,小儿急惊风,大便急,邪热暴盛,肌肉蠕动,一切风症。

防风(五分) 川芎(五分) 当归(五分) 白芍(五分) 大黄(五分) 芒硝(五分) 麻黄(五分) 连翘(五分) 薄荷(五分) 山栀(五分) 石膏(五分) 黄芩(五分) 桔梗(五分) 白术(五分) 荆芥(五分) 甘草(五分) 滑石(五分) 生姜(三片) 涎嗽加半夏五分,破伤风加羌活、全蝎各五分

乌药顺气散

 治风气攻注,四肢骨节疼痛,遍身 麻,语言謇涩,手足不遂。先宜多服此药,以疏气逆,然后随症投以风药。

麻黄(二两) 陈皮(二两) 乌药(二两) 川芎(一两) 僵蚕(一两)

白芷(一两) 甘草(一两) 枳壳(一两) 桔梗(一两) 干姜(五钱)

共研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

加味六君子汤

 治四肢不举,属于脾土虚衰,须服此专治其本,不加入风药。

人参(一钱) 茯苓(一钱) 甘草(一钱) 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

麦冬(三钱) 竹沥(半杯) 口渴去半夏,加玉竹。不热者加附子。

资寿解语汤

 治中风脾缓,舌强不语,半身不遂。

防风(一钱) 附子(一钱) 天麻(一钱) 官桂(八分) 枣仁(一钱)

羌活(五分) 甘草(五分) 羚羊角(八分) 竹沥(两大匙冲服) 姜汁(两滴冲服)

天麻丸

 治风因热而生,热盛则动,宜以静胜其燥,养血通络,兼去肾风。

天麻(四两酒浸) 牛膝(四两酒浸) 萆 (四两) 元参(四两) 杜仲(七两)

附子(一两) 羌活(三两) 独活(三两) 当归(十两) 生地(一斤)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温酒下。

竹沥汤

 治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事,口不能言。

竹沥(二升) 生葛汁(二升) 生姜汁(二合) 上三汁和匀,分三次温服。

千金地黄汤

 治热风心烦,及脾胃热壅,食不下。

生地汁(五升) 枸杞子汁(五升) 真酥(一升) 荆沥(五升) 竹沥(五升)

人参(八两) 茯苓(六两) 天冬(八两) 大黄(四两) 栀子(四两)

后五味,为细末,纳前汁内调匀,服一方寸匕,日渐加,以利为度。

凉膈散

 治心火上盛,膈热有余,目赤头眩,口疮唇裂,吐衄,涎嗽稠粘,二便淋闭,胃热发斑,诸风螈 ,手足搐逆。

连翘 栀子 薄荷 大黄 芒硝 甘草 黄芩 枣(一枚) 葱(一根)

地黄饮子

 治舌喑不能言,足废不能用,肾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下。

熟地 巴戟 山茱萸 肉苁蓉 石斛 附子 五味 茯苓 菖蒲 远志(甘草水炒)

官桂 麦冬(各等分) 姜(三片) 枣(一枚) 薄荷叶(六张)

黑锡丹

 治真元虚惫,阳气不固,阴气逆冲,三焦不和,冷气刺痛,饮食无味,腰背沉重,膀胱久冷,及阴症阴毒,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急用枣汤吞一百粒,即便回阳。

沉香(一两) 葫芦巴(一两酒炒) 阳起石(一两研末水飞) 肉桂(五分) 破故纸(一两)

白茴香(一两) 肉豆蔻(一两面煨) 木香(一两) 金铃子(一两蒸去皮核) 硫黄(二两)

黑锡(二两去滓) 用铁锅先炒硫黄、黑锡,结成砂子,于地上出火毒,研令极细,余药并细末,和匀,自朝至暮,以研至黑光色为度,酒糊丸如梧子大,阴干,入布袋内,擦令光莹,每用四十丸,盐姜汤下。

急症,多者用至百丸。

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麻黄(三两) 桂枝(三两) 当归(三两) 人参(三两) 石膏(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川芎(三两) 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汗出则愈。

千金三黄汤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四分) 独活(四分) 细辛(二分) 黄 (二分) 黄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近效白术附子汤

 治风虚,头重眩苦,食不知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 甘草(一两炙) 上三味,锉为末,每用五钱,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渣服。

卷一

中寒

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万物,莫之能外。阳主发舒,阴主收敛;阳主生长,阴主肃杀。人受二气之中以生,阴阳调和,康强寿考。次则阳气胜者,虽不无少偏,犹足自立。至阴气一盛,则阳气渐消,疾病夭折,不可究诘矣。寒者阴气也,即肃杀之气也。寒气中人,为祸最烈。仲景欲利济万世,着伤寒、中寒为二论。《伤寒论》十卷,炳如日星,后世奉为科律。《卒病论》六卷,自晋以来,久已散失,无可稽考。然其分为二门之意,则可揣而知也。伤寒者,传变之症,多由发热而起,经所谓凡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阳气,未至大衰,虽感冒风寒,一时阳为阴掩,究竟真阳尚在,则阳回气复,而病变亦旋瘳。自有《伤寒论》以来,后之注释者,若程氏、柯氏、吴氏,代有发明。至喻氏《尚论篇》,更畅其说。学人融会贯通,可以泛应各当,故此编于伤寒门中,概不置喙,非阙也,实亦无庸更赞一词也。今于中寒门,分列数条,盖恐人不知传经直中之分,仍以治伤寒之法治中寒,则大不可耳。伤寒者,寒从外来;中寒者,寒从内发。伤寒多发热之候,中寒则但有厥冷,而无发热之候,此必其人之真阳先亏,坎中之火渐为水淹;又必有澄寒痼冷,伏于脏腑,一遇寒气,积病猝发,极为危险。故非气雄力浓之温剂,不能斩关夺门,以回真阳于俄顷,非如伤寒传经之症,可以按部就班也。其见症列后。

卷一 中寒

真心痛

真心痛者,水来克火,寒邪直犯君主,脘痛呕吐,身冷,手足青至节,甚则旦发夕死,茯神四逆汤主之。

茯神四逆汤

(自制)

茯神(二钱) 附子(三钱) 干姜(一钱) 人参(二钱) 甘草(五分)

木香(六分) 砂仁(一钱) 水三钟,煎至一钟,微温服。

此方以四逆为主方,加茯神入心,以人参佐之。先生云,人参大补心脾。证见脘痛呕吐,用香、砂以调之,则寒邪去而心痛止矣。祖怡注。

朱祖怡姻世丈,字漪垒,为外曾祖母朱太君外家之侄孙。常州同乡,前清孝廉。年长于我,与我先后同时受医学于绳甫先生。晋卿公善于阐发长沙,漪垒颇喜精思,会心不远,又从而阐发费氏学。今已作古,不忍没其苦心,爰随原文附注于下,加祖怡注三字以别之。徐相任识。

卷一 中寒

厥心痛

厥心痛者,中寒发厥而心痛也。虽在包络,然已是心之外腑,故手足厥逆,身冷汗出,便溺清利,甚亦朝发夕死,白术四逆汤主之。

白术四逆汤

(自制)

白术(三钱) 附子(三钱) 干姜(一钱) 人参(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五分) 大枣(三枚) 水三钟,煎一钟,微温服。

此方亦以四逆为主,而加白术命名者,其补土之意,已了然矣。其实理中加附子法,亦即四逆加四君法,火土相生,虚寒兼顾,乃温补法也。祖怡注。

卷一 中寒

直中少阴

肾气厥逆,腹痛下利,手足厥冷,小便清利,茴香四逆汤主之。

茴香四逆汤

(自制)

小茴香(二钱) 附子(三钱) 干姜(一钱) 破故纸(二钱) 杜仲(五钱)

茯苓(二钱) 甘草(五分) 大枣(三枚) 水三钟,煎一钟,温服。

四逆汤本治少阴,此方加茴香泄肾邪,佐以茯苓;再加杜仲、故纸补命门,兼治泄泻;红枣能补土,与茯苓同用,又能泄肾中水气。仲圣治奔豚,有苓桂枣甘汤,此方去桂代以茴香,更见立方之妙。祖怡注。

卷一 中寒

直中厥阴

肝气厥逆,胁下及腹中绞痛,下利,手足厥冷,指爪皆青,茱萸附桂汤主之。

茱萸附桂汤

(自制)

吴萸(七分) 附子(二钱) 肉桂(八分) 当归(三钱) 白芍(一钱五分)

白术(一钱) 木香(六分) 乌药(一钱) 枣(二枚) 姜(三片)

此方于四逆汤只取附子一味,以去沉寒,而以茱萸附桂名者,先生注重在厥阴也。厥阴为藏血之脏,当然以和营为主。方意取材于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去细辛、甘草、木通,以肉桂易桂枝,附、桂同用,加入吴萸,直驱厥阴之寒;以归、芍和血,木香、乌药顺气止痛,而用白术、姜、枣,补脾正所以和营也。祖怡注。

以上四方,虽治中寒,仍顾脾胃,先生常云,脾阳不运,虚则寒生。且脾主四肢,四逆之症,固以温本脏为主,而总不离乎脾,实理所当然矣。祖怡又注。

卷一 中寒

直中厥阴

(凡涉伤寒门传经者不录。)

姜白通汤

 治暴卒中寒,厥逆呕吐,泻利色清,气冷,肌肤凛栗,无汗,盛阴没阳之症。

附子(五钱) 干姜(五钱) 葱白(五茎) 猪胆(半枚) 先将附、姜二味煎好,后入葱汁、胆汁,和匀温服。

桂归姜汤

 治暴卒中寒,兼伤营血者。

附子(二钱五分) 干姜(二钱五分) 当归(二钱五分) 肉桂(二钱五分) 水二盏,煎至一盏,入蜜一蛤蜊壳,温服。

姜归桂参甘汤

 治阳气将回,阴寒少杀。

附子(一钱五分) 干姜(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五分) 肉桂(一钱五分) 人参(二钱)

甘草(二钱) 大枣(二枚) 加蜜三蛤蜊壳,温服。

辛温平补汤

 治暴中寒症,服前三方其阳已回,身温色活,手足不冷,吐利渐除,用此平补脏腑,调和营卫,俾不致有药偏之害。

附子(五分) 干姜(五分) 当归(一钱) 肉桂(五分) 人参(一钱) 甘草(一钱) 黄 (一钱) 白术(一钱土炒) 白芍(一钱酒炒) 五味子(十二粒) 大枣(二枚) 加蜜五蛤蜊壳,温服。

四逆汤

 治三阴经症,四肢厥冷,虚寒下利,急温其脏。

甘草(二两) 干姜(三两) 附子(一枚) 上三味,以水二升,煎取一升二合,分温再服。

通脉四逆加减汤

 治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厥逆恶寒,脉微欲绝之证。

甘草(二两) 附子(大者一枚)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面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三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生姜、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治中脘痛,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

桂枝(三两)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水七升,煮麻黄,去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附子粳米汤

 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附子(一枚)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渣,温服一升。

大建中汤

 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

蜀椒(二合)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入饴糖一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服。

大黄附子汤

 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

大黄(二两) 附子(二枚) 细辛(二两)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理中汤

 治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脉沉无力,或厥冷拘急,或结胸吐蛔。

白术(二两土炒) 人参(一两) 干姜(一两炒) 甘草(一两炙) 每服四钱。自利腹痛加木香,利多者倍白术。渴者倍白术。倦卧沉重,利不止加附子。腹满去甘草。脐下动气,去术加桂。悸加茯苓。胸痞加枳实。吐蛔加川椒、乌梅。

回阳救急汤

 治身不热,头不痛,恶寒战栗,四肢厥冷,腹痛吐泻,指甲唇青,或无脉,或脉沉迟无力。

附子(五分) 干姜(五分) 肉桂(五分) 人参(五分) 白术(一钱)

茯苓(一钱) 半夏(七分) 陈皮(七分) 甘草(二分) 五味子(九粒)

无脉加猪胆汁。

卷一

暑热湿

四序流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故春为风木,秋为燥金,冬为寒水,各司其令。惟夏则暑热湿三气迭乘,合操其柄,此盖大化循环之运,不期然而然,而亦不得不然也。所谓不期然而然者,何也?天一生水,贞下起元,由水生木,由木生火,至是而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大生广生,百物蕃阜,此所谓不期然而然者也。所谓不得不然者何也?夏为火令,秋为金令,由夏入秋,乃火下起金,不惟不能相生,而反相克,秋令不几于或息乎!全赖地气上腾,长夏土旺,由火生土,借土生金,此又大化斡旋之妙用,四序方得流行,生克方不颠倒,所谓不得不然者此也。但暑热之气自上而下,湿气自下而上,人在其中,无时无处不受其熏蒸燔灼,致病已非一端,又况起居不慎,饮食不节,其受病尚可问乎!《金匮》有痉湿 之训,后贤推而广之,立方愈多,醇驳互见。盖伤寒有痉病,时邪亦有痉病,而时邪之痉,与伤寒之痉,又复不同。三气之痉,只须究其致病之由,或由风热,或由暑热,或由湿热,见症治症,直截了当。若牵涉伤寒之痉,较量比例,虽繁称博引,更令人滋惑矣。且三气为病,非有沉寒痼冷,如冬月伤寒之比,若拘执太阳篇中之痉病,动辄麻黄、桂枝,何异抱薪救火乎!兹特举症于前,列方于后,以便检阅。

卷一 暑热湿

刚痉

刚痉者,头痛项强,手足搐逆;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无汗,此风热盛也。热伤营血,筋脉暴缩,风入经络,肢节拘挛,风热合而为病,赤芍连翘散主之。

赤芍连翘散

(自制)

赤芍(一钱五分) 连翘(二钱) 葛根(二钱) 花粉(三钱) 豆豉(三钱)

防风(一钱) 薄荷(一钱) 独活(一钱) 甘草(四分) 经霜桑叶(二十张)

卷一 暑热湿

柔痉

柔痉者,身体重着,肢节拘挛,有汗而热。暑热为天之气,其来甚速,其去亦甚速。体重筋挛,乃热邪为湿所留,故有汗而热不退也,白术苡仁汤主之。

白术苡仁汤

(自制)

白术(一钱) 茅术(一钱) 苡仁(八钱) 茯苓(三钱) 当归(一钱五分)

赤芍(一钱) 薄荷(一钱) 连翘(一钱五分) 花粉(三钱) 甘草(四分) 鲜荷叶(一角)

卷一 暑热湿

伤暑

伤暑者,汗多体倦,渴而引饮,心烦脉虚,加味白虎汤主之。

加味白虎汤

(自制)

石膏(五钱) 知母(一钱) 人参(一钱) 茯苓(二钱) 山药(三钱)

麦冬(二钱) 石斛(三钱) 甘草(四分) 粳米(一合煎汤代水)

卷一 暑热湿

中暑

猝然而倒,昏不知人,身热口噤,此热邪内犯君主,黄连涤暑汤主之。

黄连涤暑汤

(自制)

黄连(五分) 黄芩(一钱) 栀子(一钱五分) 连翅(一钱五分) 葛根(二钱)

茯苓(二钱) 半夏(一钱) 甘草(四分)

卷一 暑热湿

伤热

暑湿气合,郁为大热,五心烦躁,坐卧不安,渴饮胸痞,此三气迭乘,已成燎原之势,宜急下存阴,三焦通治,三解汤主之。

三解汤

(自制)

黄连(五分) 黄芩(一钱) 大黄(四钱) 栀子(一钱五分) 花粉(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 半夏(一钱) 茯苓(二钱) 木通(一钱) 泽泻(一钱五分) 青荷梗(一尺)

卷一 暑热湿

伤湿

伤湿者,四肢倦怠,食少胸痞,加味神术汤主之。

加味神术汤

(自制)

白术(一钱) 茅术(一钱) 当归(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苡仁(四钱) 浓朴(一钱) 砂仁(一钱) 半夏曲(三钱炒) 佩兰叶(一钱) 川牛膝(一钱五分) 荷叶(一角) 姜(二片)

卷一 暑热湿

呕吐

暑月呕吐,乃饮食不节,外感不正之气也,四正散主之。

四正散

(自制)

藿香(一钱五分) 茅术(一钱) 浓朴(一钱) 砂仁(一钱) 茯苓(二钱)

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 神曲(三钱) 淡竹茹(八分) 姜汁(两小匙冲服)

卷一 暑热湿

泄泻

暑月泄泻,乃贪凉受寒,过食生冷,肠胃受伤所致,和中化浊汤主之。

和中化浊汤

(自制)

茅术(一钱) 浓朴(一钱) 茯苓(二钱) 枳壳(一钱) 青皮(一钱) 砂仁(一钱) 木香(五分) 楂炭(三钱) 车前(二钱) 神曲(三钱) 乌药(一钱) 荷叶(一角) 煨姜(三片)

卷一 暑热湿

霍乱转筋

暑月受邪,郁于中焦,上吐下泻,手足厥冷,筋脉抽掣,化逆汤主之。

化逆汤

(自制)

黄连(六分) 吴萸(三分) 浓朴(一钱) 青皮(一钱) 藿香(一钱五分) 木瓜(一钱) 木香(五分) 白蔻(六分) 独活(一钱) 乌药(一钱) 蒺藜(四钱) 茯苓(二钱) 阴阳水煎服。

卷一 暑热湿

发黄

脾经受湿,胃经受热,郁蒸发黄,加味茵陈汤主之。

加味茵陈汤

(自制)

茵陈(二钱) 木通(一钱五分) 赤苓(三钱) 泽泻(一钱五分) 苡仁(一两) 茅术(一钱) 浓朴(一钱) 薄荷(一钱) 青皮(一钱) 车前(二钱) 青荷梗(一尺)

卷一 暑热湿

淋浊

湿热内蕴,移于下焦,小溲混浊作痛,牡丹皮汤主之。

牡丹皮汤

(自制)

丹皮(二钱) 赤芍(一钱) 木通(一钱) 萆 (二钱) 花粉(二钱)

瞿麦(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车前(二钱) 甘草(四分) 苡仁(一两煎汤代水)

虚体夹湿,淋浊不痛,加味三才汤主之。

加味三才汤

(自制)

天冬(二钱) 生地(四钱) 沙参(四钱) 丹参(二钱) 柏仁(二钱) 萆 (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车前(二钱) 甘草(四分) 藕(三两) 苡仁(一两与藕同煎汤代水)

卷一 暑热湿

淋浊

(凡涉伤寒门痉病者不录。)

海藏神术汤

 治内伤冷冻饮料,外感寒邪,而无汗者。

苍术(二两) 防风(二两) 甘草(一两) 葱白、生姜同煎服。

白术汤

 治内伤冷物,外感风寒,有汗者。

白术(三两) 防风(二两) 甘草(一两) 每服三钱,加姜三片煎服。

人参泻肺汤

 治肺经积热,上喘咳嗽,胸膈胀满,痰多,大便涩。

人参 黄芩 栀子 枳壳 薄荷 甘草 连翘 杏仁 大黄 桑皮 桔梗(各等分) 每服七钱,水二盏,煎八分服。

天门冬散

 治肺壅脑热鼻干,大便秘涩。

天冬(八分) 桑皮(八分) 升麻(八分) 大黄(八分) 枳壳(八分)

甘草(八分) 荆芥(一钱) 水二盏,煎八分,食后服。

赤茯苓汤

 治膀胱湿热,小便不通,口苦舌干,咽喉不利。

赤苓 猪苓 葵子 枳实 瞿麦 木通 黄芩 车前 滑石 甘草(各等分) 加姜三片,煎八分服。

龙脑鸡苏丸

 除烦热郁热,肺热咳嗽,吐血鼻衄,消渴惊悸,膈热口疮,清心明目。

薄荷(一两六钱) 生地(六钱) 麦冬(四钱) 蒲黄(二钱) 阿胶(二钱) 黄 (一钱) 人参(二钱) 木通(二钱) 甘草(一钱) 银柴胡(一钱) 共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

利膈散

 治脾肺大热,虚烦上壅,咽喉生疮。

薄荷 荆芥 防风 桔梗 人参 牛蒡子 甘草(各一两) 共为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沸汤点服。

地黄煎

 治热积。

地黄(一斤) 茯神(四两) 知母(四两) 玉竹(四两) 花粉(四两)

麦冬(四两) 人参(二两) 石膏(八两) 地骨皮(四两) 共研末,加白蜜、竹沥、姜汁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碧雪

 治一切积热,咽喉口舌生疮,心中烦躁,及天行时热,发强昏愦。

芒硝 朴硝 硝石 马牙硝 青黛石膏 寒水石(水飞) 甘草(各等分) 先将甘草煎汤二升,去渣,入诸药,再煎,用柳木棍不住手搅,令硝溶得所,再入青黛,和匀,倾入砂盆内,候冷,凝结成霜,研为细末。每用少许,含化津咽,不拘时候。如咽喉壅闭,吹药入喉中,即愈。

麻黄杏子薏苡甘草汤

 治一身尽痛,日晡发热,此伤于汗出当风,风湿为病也。

麻黄(四两) 甘草(一两) 苡仁(半斤) 杏仁(七十粒) 每服四钱,煎八分,有微汗,避风。

防己黄 汤

 治风湿相乘,身重,汗出恶风。

防己(一两) 甘草(五钱) 白术(七钱) 黄 (一两二钱) 共锉细,每用五钱,大枣一枚,姜三片,水煎八分服。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水。暖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令微汗。

和剂五积散

 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背拘急,恶寒呕吐,内伤生冷,及寒湿客于经络。

白芷(三两) 茯苓(三两) 半夏(三两) 当归(三两) 川芎(三两) 甘草(三两) 肉桂(三两) 白芍(三两) 枳壳(六两) 麻黄(六两) 陈皮(六两) 桔梗(十二两) 浓朴(四两) 干姜(四两) 苍术(四两) 每服四钱,加姜三片,葱白三根,煎七分,热服。

活人败毒散

 治瘟疫风湿风痰,头痛目眩,憎寒恶热,山岚瘴气。

羌活(一两) 独活(一两) 前胡(一两) 柴胡(一两) 茯苓(一两) 枳壳(一两) 桔梗(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五钱) 共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加姜三片,煎七分,温服。

清热渗湿汤

 治热湿郁蒸,烦热食少,神倦。

黄柏(二钱盐水炒) 黄连(五分) 茯苓(二钱五分) 泽泻(二钱) 苍术(二钱五分)

白术(一钱五分) 甘草(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服。

二术四苓汤

 治诸湿肿满,一身尽痛,发热烦闷,二便不利。

白术 苍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黄芩 羌活 芍药 栀子 甘草(各等分) 加姜三片,灯芯一撮,煎服。

羌活胜湿汤

 治脊痛项强,腰如折,项如拔,上冲头痛。

羌活(一钱) 独活(一钱) 本(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五分) 蔓荆子(一钱)

川芎(八分) 甘草(四分) 水煎八分,温服。

除湿汤

 治寒湿所伤,身体重着,腰脚酸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涩或利。

半夏曲(二钱) 浓朴(二钱) 苍术(二钱) 藿香叶(一两) 陈皮(一两)

甘草(七钱) 白术(一两) 茯苓(一两) 每服四钱,加姜三片,枣二枚煎。

人参白虎汤

 治伤暑汗多而渴。

知母(六钱)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 粳米(一合) 人参(三两)

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渣,温服一升。

清暑益气汤

 治伤暑,四肢倦怠,胸满气促,肢节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痞胀,小便黄数,大便溏泄,口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

人参(一钱) 黄 (一钱) 升麻(一钱) 苍术(一钱) 白术(五分)

神曲(五分) 陈皮(三分) 炙甘草(三分) 黄柏(三分) 麦冬(三分)

当归(三分) 干葛(三分) 泽泻(三分) 青皮(三分) 五味子(三分)

水煎服。

生脉散

 治热伤元气,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

人参 麦冬 五味子(各等分) 水煎服。

竹叶石膏汤

 治暑热烦躁。

石膏(一两) 半夏(二钱) 人参(三钱) 麦冬(三钱) 甘草(二钱)

竹叶(二十张) 加姜三片,煎服。

香薷饮

 治一切暑热腹痛,或霍乱吐泻、烦心等症。

香薷(一斤) 浓朴(八两) 白扁豆(八两) 水煎服。加茯苓、甘草,名五物香薷饮。去扁豆,加黄连,名黄连香薷饮。

十味香薷饮

 治伏暑,身体倦怠,神昏,头重,吐利。

香薷 人参 陈皮 白术 茯苓 黄 木瓜 浓朴 扁豆 甘草(各五钱) 每用一两,水煎服。

桂苓甘露饮

 治伏暑发渴,脉虚,水逆。

茯苓(一两) 泽泻(一两) 白术(一两) 石膏(一两) 滑石(四两)

寒水石(一两) 猪苓(五钱)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 干葛(一两)

木香(一两) 藿香(一两) 肉桂(五钱) 每服三钱,温汤调下。

五苓散

 治暑湿为病,发热头痛,烦躁而渴。

白术(一两五钱) 茯苓(一两五钱) 猪苓(一两五钱) 桂枝(一两) 泽泻(二两五钱)

共为末,每服二三钱,热汤调下。

三黄石膏汤

 治湿火炽盛。

黄连(五分) 黄芩(一钱) 黄柏(一钱) 石膏(三钱) 元参(一钱)

山栀(一钱) 知母(一钱五分) 甘草(七分) 水煎服。

苍术白虎汤

 治烦渴汗多,舌苔白腻。

苍术(二钱) 石膏(五钱) 知母(一钱五分) 甘草(五分) 粳米(一撮) 水煎服。

六和汤

 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吐泻,寒热交作,冒暑伏热,烦闷成痢。

香薷(三钱) 砂仁(五分) 半夏(五分) 杏仁(五分) 人参(五分) 甘草(五分) 赤苓(二钱) 藿香(一钱) 扁豆(二钱) 浓朴(一钱) 木瓜(一钱) 红枣(五枚) 姜(三片)

消暑丸

 治伏暑引饮,脾胃不利。

半夏(一斤) 甘草(八两) 茯苓(八两) 姜汤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地榆散

 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欲死者,并治烦躁,口苦舌干,头痛恶心,不思饮食,及血痢。

地榆 赤芍 黄连 青皮(各等分) 每服三钱,水煎服。

大顺散

 治冒暑伏寒,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呕吐。

甘草 干姜 杏仁 桂枝(各等分) 共为末,每服二三钱,汤点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