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症因脉治-卷四(秦昌遇著)

[卷四] 疟疾总论 

秦子曰:疟疾者,先寒后热,发作有定期,大约巳午末三时者多。若一日一作,太阳少阳也。间日而作,阳明少阳也。伸欠、恶寒、头痛,太阳也。发热口渴,阳明也。有寒有热,呕而口苦,少阳也。日中三阳得令,其病即发。日夕三阳时令退而病解,不比寒热往来,时寒时热,一日二三次发。亦不比暑热之症,热无停止。按《内经》但有巨阳、阳明二经,而不及少阳,然有寒有热,乃是少阳所主,余故补注少阳之脉,少阳之治也。以上三阳经疟易愈。若三日一发,名曰三阴经疟,难愈。今分别外感八条,内伤三条,又三疟三条,游疟一条。

[卷四:疟疾总论] 外感疟疾 

(《内经》寒营名寒疟)【寒疟之症】《内经》云:先寒后热,腰背头项痛,脊膂强,呵欠呻吟,始则寒极而战动,终则大热而汗解,发在午前者,此太阳经疟。若目痛鼻干,寒栗鼓颔,略寒即热,发在午后者,此阳明经疟。以上二条,乃《内经》寒邪伤营,名寒疟之症也。

【寒疟之因】夏伤暑热之气,入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营气所舍之处。又值早晚寒冷之邪,外束暑热,至日中阳旺之时,发泄不出,后感寒邪近表,是以先寒,先感暑热在里,是以后热。此先寒后热之疟作矣。

【寒疟之脉】浮大而紧;太阳之邪;长大洪实,阳明之疟;弦大之脉,少阳之诊。

【寒疟之治】在太阳者,桂枝羌活汤。在阳明者,桂枝葛根汤。在少阳者,桂枝柴胡汤。三经俱见症者,三方互用。

桂枝羌活汤

治寒伤太阳,寒多热少,无汗寒疟。

桂枝羌活防风甘草吐者加半曲,夏秋口渴引饮加石膏。

桂枝葛根汤

治寒伤阳明,寒多热少,有汗之疟。

葛根白芍药桂枝生姜甘草无汗加防风。头痛加羌活。夏秋口渴消水加石膏。

桂枝柴胡汤

治寒伤少阳,寒多热少之疟。

桂枝柴胡桢按:前三方,因寒伤之疟,寒多热少,故皆用桂枝。原文曰:夏秋热令,必加石膏。

可见热多寒少,脉数口渴者,切不可误用也。

[卷四:疟疾总论] 外感疟疾 

(《内经》亦名温疟)【风疟之症】《内经》云:风伤卫气,先热后寒。此言先后者,言多少也,言热多寒少之疟。是以不曰恶寒,而曰恶风、自汗、烦躁、伸欠也。不恶寒,则寒少也。发热直至烦躁,热多也。若头痛背痛,发于午前者,太阳也。目痛鼻干,发于午后者,阳明也。发于寅卯者【风疟之因】《内经》云:暑邪既伏,秋气收之,汗出遇风,与卫气并居,阴阳分争,内外相搏,而风邪伤卫之疟作矣。

【风疟之脉】左脉浮缓,太阳疟也。右脉洪长,阳明疟也。左右皆弦,少阳疟也。

【风疟之治】疟在太阳有汗,桂枝石膏汤。在阳明,白芷石膏汤。在少阳,小柴胡汤。

三阳俱见症者,《准绳》和解汤。

桂枝石膏汤

桂枝知母石膏黄芩无汗加防风。身痛加羌活、柴胡。

白芷石膏汤

治阳明经温疟。

白芷石膏知母家秘以升麻、葛根,易白芷。恶寒加桂枝。无汗,加防风、柴胡。身痛,加羌活、独活

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陈皮半夏甘草人参

《准绳》和解汤

治三阳经寒热之疟。

柴胡升麻葛根羌活知母石膏黄芩猪芩山甲甘草陈皮防风此方用表药五味,升散表邪,使郁热外发,而恶寒自已。用寒药三味以清里,使里热得清,而发热自退,用猪苓分别阴阳,穿山甲以通经络,陈皮、甘草二味,助胃气,升降诸桢按:前二方,因热多寒少之温疟,故以知母、石膏、黄芩互用。若寒多,则凉药不可用矣。其后和解汤,乃和解三阳之疟也。仲景治伤寒热病,表症多者,用辛温散表。里热多者,用寒凉清里。若表里俱见症者,用一半散表、一半清里以双解之。若痰凝食滞者,兼用化痰消滞之药。可见治伤寒如是,治疟疾外感症,皆如是也。

[卷四:疟疾总论] 外感疟疾 

(《内经》名瘅疟仲景名温疟)【瘅疟之症】但热不寒,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吐呕,面赤口渴,虽热已而六脉沉数大者,《内经》名热伤阳明瘅疟之症。仲景发明《内经》阳明瘅疟,则曰身无寒,骨节疼痛,烦冤时呕,更其名曰温疟是也。

【瘅疟之因】夏秋暑热之令,热气伤人,《内经》云:阴气先绝,阳气独发,此暑热伤于阳经,阳独用事,毫无阴寒,故名曰瘅热疟也。

【瘅疟之脉】六脉弦数,少阳有热。若见洪长,阳明有邪。若见沉数,里有热结。

【瘅疟之治】仲景以脉平者,用白虎加桂枝汤,治太阳阳明。家秘用桂枝黄芩汤,兼治少阳阳明。《准绳》于风邪疟中,补出三阳和解汤。余于瘅疟中,亦补立三阳和解法也。

白虎加桂枝汤

治但热无寒,骨节疼痛,时呕之疟。

知母甘草石膏粳米桂枝

桂枝黄芩汤

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石膏知母桂枝陈皮南方热令,多用羌活以易桂枝。

按:此二方,以但热,故用知母、石膏。以骨节烦疼,不得不用桂枝和营卫通其表里,此治阳明经之疟。又借太阳经之桂枝,以治骨节烦疼。以桂枝与石膏同用,则桂枝藉石膏之凉,不碍里热;石膏藉桂枝之辛温,亦不碍表寒矣。

[卷四:疟疾总论] 外感疟疾 

(即暑疟)【湿热疟之症】身体重痛,肢节烦疼,呕逆胀满,胸膈不舒,此湿热疟之症也。

【湿热疟之因】《内经》云: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则【湿热疟之脉】若见浮紧,表有寒湿。若见浮缓,乃是风湿。若见弦数,湿而兼热。

【湿热疟之治】《内经》有其论,仲景无其方,桢意身体重痛,肢节烦疼,脉浮紧者,活败毒散。右脉弦长,呕逆胸满者,柴葛平胃散。六脉洪数,湿热者,加味香薷饮,调益元

羌活败毒散

治湿疟表邪多有者。

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桔梗枳壳陈皮甘草

柴葛平胃散

治湿疟胸次不平者。

苍术浓朴陈皮甘草柴胡干葛头痛身痛加羌活。无汗,加防风。

加味香薷饮

治暑湿之疟。

香茹浓朴扁豆甘草川黄连 

[卷四:疟疾总论] 外感疟疾 

【肺热瘅疟之症】发则阳气盛而不衰,故但热而不寒,令人消烁脱肉。此《内经》肺【肺热瘅疟之因】《内经》云:肺素有热,热盛于身,因有所用力,腠理开泄,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邪盛于阳,不涉于阴,则但热不寒,而肺热瘅疟之症作矣。

【肺热瘅疟之脉】寸口洪而数,洪则主阳,数则主热,阳热为患,火来乘金,阴虚阳亢【肺热瘅疟之治】古人有论无方,桢意用防风泻白散,以散舍于皮肤之风寒。用石膏泻白散,以治肺素有热。用凉八味丸,滋阴清肺,以治阴虚阳亢,消烁脱肉。

防风泻白散

治风寒舍于皮毛,外束肺热。

即泻白散加防风。

石膏泻白散

治肺素有热,热盛于身。

即泻白散加石膏。

凉八味丸

治阳亢阴虚,消烁脱肉。

即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

[卷四:疟疾总论] 外感疟疾 

【肾经温疟之症】肌肉消,脑髓烁,先见烦躁发热,躁状畏人,热势稍衰,复返归肾,又见寒候,此肾经冬受风寒温疟之症也。

【肾经温疟之因】冬受风寒,藏于骨髓,至春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从内出外,则始热终寒,乃成肾经疟疾之症矣。

【肾经温疟之脉】尺脉多弦,弦紧主寒,弦数主热,浮弦外发,沉弦内结。

【肾经温疟之治】《内经》有其论,无其方,桢意壮水之主,急救其阴,六味地黄汤,柴胡、白芍药、独活、细辛,以乙癸同源,肝肾同治,藉滋阴养肾之药,滋阴降火,以治始热,佐以升散之药,升散伏寒,以治终寒,于理可通。

家秘温疟地黄汤

治肾受冬寒,至春夏始发之温疟。

熟地丹皮山药白茯苓山茱萸泽泻柴胡独活白芍药细辛 

[卷四:疟疾总论] 外感疟疾 

(即《金匮》少阳热疟)【风发疟之症】热极生风,消渴易饥,其脉弦数,症兼少阳。《内经》止有巨阳阳明象,而少阳之疟,惟以三阳俱虚,暗为地步,未曾明示。故仲景特以疟脉自弦弦数一条,发明《内经》内外皆热,喘渴冷冻饮料,以着少阳风发疟疾之症也。

【风发疟之因】风属东方甲乙,风能胜湿,风主乎燥,风热之邪,挟少阳木火之势,传入三阳之经,而风发烦渴之症作矣。

【风发疟之脉】疟脉自弦,弦浮风发,弦数风热,风热交作,故曰风发。

【风发疟之治】仲景以寒饮食消息之,止其烦渴,退其风热。今以知母石膏汤,合小柴胡汤治之,大便结者,大柴胡汤下之。

知母石膏汤

治少阳有热无寒,风发瘅疟也。

知母石膏粳米竹叶干葛麦门冬甘草柴胡黄芩水煎,冲梨汁一碗,蔗浆一碗。呕者加芦根汁。

小柴胡汤

治少阳寒热,胸满心烦喜呕。

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半夏加大枣,水煎,冲梨汁,蔗浆。

大柴胡汤

治疟疾里症急,不得不下者。

柴胡黄芩半夏陈皮甘草大黄细详仲景寒饮食,必是梨汁、蔗浆、瓜汁等,但痰食凝滞于中,不可用,故补出三方治 

[卷四:疟疾总论] 外感疟疾 

【瘴疟之症】疟发之时,神识昏迷,狂妄多言,或声音哑喑,此瘴毒疟疾之症也。

【瘴疟之因】山岚溪涧之间,湿毒蒸酿之处,瘴气入人脏腑,血聚上焦,败血瘀于心窍,毒涎聚于肝脾,则瘴毒疟疾之症作矣。

【瘴疟之脉】或大或小,或见沉伏,或见数大,或见沉涩。

【瘴疟之治】解方宜之毒,消岚瘴之气,治无一定之治,方无一定之方,当随地以措方,随机以应变。古不定方,余亦未补方也。

[卷四:疟疾总论] 内伤疟疾 

【牡疟之症】即痰饮之疟,先寒后热,寒多热少,胸前满闷,欲吐不吐,此涎饮牡疟之【牡疟之因】风寒之邪,伏于心胃界分,不得外出,凝结痰涎作患,则胸满恶心之疟作【牡疟之脉】脉多弦滑,弦主乎疟,滑主乎痰;滑数热痰,沉弦饮结,气口沉实,食痰【牡疟之治】仲景治以蜀漆散、牡蛎汤,今予推展二条,海石二陈汤、常山草果饮。

蜀漆散

仲景治牡疟原方,表无寒邪者。

蜀漆云母龙骨

牡蛎汤

仲景治牡疟原方,表有寒邪者。

牡蛎麻黄甘草蜀漆四味,以水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温服,若吐则勿更服。

海石二陈汤

家秘痰疾常方。

海石半夏陈皮甘草白茯苓胸前饱闷,加草果、苍术、浓朴、枳壳。恶寒头疼,加羌活。

常山草果饮

家秘治食痰之疟。

常山草果半夏陈皮浓朴熟苍术甘草饱闷作痛,加炒莱菔子。腹痛,加枳壳。

[卷四:疟疾总论] 内伤疟疾 

【疟母之症】即痰血疟癖也。疟久不愈,胸腹胁肋,有瘕痞癖,为患不瘥,此疟母【疟母之因】邪干脏腑,凝结痰血,假物成形,凭陵为患,则疟疾不瘥,而成疟母之症【疟母之脉】或牢或结,或见沉弦,或见沉滑,沉弦疟邪,沉滑痰结,沉实食积,沉涩【疟母之治】仲景用鳖甲煎丸、疟母丸、陶氏加味二陈汤。

鳖甲煎丸

仲景原方。

鳖甲乌扇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石苇浓朴丹皮瞿麦紫葳半夏人参虫阿胶蜂窠赤硝蜣螂桃仁

加味二陈汤

即二陈汤加常山、草果、海石、瓦楞子。

[卷四:疟疾总论] 内伤疟疾 

(即胃疟)【食积疟之症】胸膈不利,噫气吞酸,临发胸前饱闷,呕吐不宁,多发午后未申之时,【食积疟之因】饮食过饱,停积中宫,或痰或饮,互相交结,偶遇六淫之邪,内外交争【食积疟之脉】滑实停滞,滑数兼热,右手弦滑,痰食之诊。左手弦滑,疟邪尚结。

【食积疟之治】草果饮、清脾饮、枳术汤、香砂平胃散、海石二陈汤、常山饮。

草果饮

治寒疟初愈,服此进食理脾。

草果紫苏川芎青皮白芷甘草生姜气不顺,加熟砂仁。胸前饱闷,加枳壳。

清脾饮

治食滞太阴,脾有痰饮,寒热发疟之症。

青皮浓朴白术草果柴胡黄芩茯苓半夏甘草加生姜、大枣。寒热,加柴胡。恶寒发热,加羌活。口干,加知母、葛根、天花粉。

枳术汤

治食积成疟之方。

枳实白术胸前饱闷,加草果、浓朴。呕,加陈皮、半夏。

香砂平胃散

治食积胃家成疟之症。

藿香苍术浓朴甘草熟砂仁呕加葛根、半夏。

海石二陈汤

治中脘有痰之疟。

海石陈皮甘草白茯苓熟半夏

常山草果饮

治痰积中脘,胸满不食,呕吐不饥,胃家痰实之疟。

常山草果半夏陈皮茯苓苍术浓朴甘草 

[卷四:疟疾总论] 内伤疟疾 

【三疟之症】三阴经疟也,发于子午卯酉日者,少阴疟也;发于寅申巳亥日者,厥阴疟也,发于辰戌丑未日者,太阴疟也。以其间两日而发,故名三疟症也。

【三疟之因】三阴经藏气不和,六淫之邪,得以外入,阴经属脏,脏主乎里,而三日一。如阳经之疟,邪气初入太阳,其经主表,其位主外,是以一日一发。若入阳明少阳,则在肌肉之内,其经稍深,其发渐迟,是以间日而发。今乃邪入三阴,其经深,其发迟,是以三【三疟之脉】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滑者痰,弦涩者血,弦细者虚,弦大者实,左脉弦大,表邪之别。

【三疟之治】疟在太阴经,加减白术膏。在少阴经,加减地黄汤。在厥阴经,加减逍遥散。又有何首乌四味截疟汤、当归补血汤,乃通治三疟之方也。

加减白术膏

此治太阴经疟。

白术当归黄柴胡芍药何首乌陈皮炙甘草加大枣肉同煎取膏。

恶寒加羌活、升麻。热多加山栀、黄芩、知母。寒多加生姜。有痰加半夏。口渴加干葛。日晏一日,加升麻。

加减地黄汤

治少阴经疟。

熟地黄牡丹皮白茯苓山茱萸山药泽泻柴胡白芍药热多加山栀、知母、黄柏。寒多加羌活、独活。

加减逍遥散

治厥阴疟。

当归白术柴胡陈皮白茯苓丹皮甘草山栀白芍药热多加黄芩。寒多加生姜。恶寒加羌活、升麻。

四味截疟汤

治一切诸疟。

何首乌(五钱)羌活(二钱五分)山楂肉(一钱二分)青皮(七分)上合煎,露一夜,临发日五更温好,向东南服之。

当归补血汤

家秘治三阴久疟不愈。

当归黄柴胡白芍药桢用此方,治三阴经血虚之疟,当归补血汤加柴胡、芍药,以定寒热。此方不独治疟,并治一切血虚发热,但邪盛者不可用。

[卷四:疟疾总论] 内伤疟疾 

【游疟之症】先起三疟,后又加一发,连发两日,只停一日。如少阴经子午卯酉日之疟,至明日辰戌丑未,又加一发,此少阴之疟,余邪游入太阴。又如辰戌丑未之疟,至明日寅申巳亥,又加一发,此太阴之疟。余邪游入厥阴,故曰游疟之症也。

【游疟之因】其血气亏损,脏气不足,外邪客阴经,三疟乃作。若疟邪充盛,则游溢他经,故连发二日,止停一日,俗名游疟也。

【游疟之脉】脉多细数,或见沉细,或见虚大,或见弦滑,或见沉伏。

【游疟之治】先治本经见症。如厥阴之疟,先以加减逍遥散,加升麻、柴胡。少阴之疟,加减地黄膏,加升麻、柴胡。太阴之疟,以加减白术膏,加升麻、柴胡。提还本经,则所游之经自退。古方皆不分经络,辄以补药混投,未当。诸方俱在前三疟症中。

加减逍遥散

方见三疟。

加减地黄膏

方见三疟。

加减白术膏

方见三疟。

人伤风寒,则恶寒发热。若得汗出,则邪散身凉而愈。今疟疾始而恶寒,继而发热,继而汗出,身凉而愈。但愈后或一日,或间一日,至其时而仍发者何也。以其不比暴感之症,但伤肌表,疟疾之邪,渐积而成。已经伤里,非一寒热汗出所能了其局。至外邪深伏,则为三疟,不论日数,但看病邪若何,如发时先见恶寒足冷,此太阳之邪伏于阴分,宜以羌独败毒散,重加当归、芍药,提其血分之伏邪外解。若久病患虚,略加人参于羌独方中,则邪易散。若见胸前饱闷,则兼痰食,加半夏、浓朴、青皮、槟榔、山楂同煎,临发清晨服;若发时先见胸前饱闷呕恶,此名痰疟,用家秘草果饮,消积化痰。若见恶寒,加羌独、升麻,引拔内伏之邪外出,此治疟之真诀,不独三疟。凡疟皆要散邪去根,从来治三疟不效者,以其未得治伏邪之法,不得拔去病根,反用补塞闭窍,遂至饮食阻滞,变肿变胀。不知疟症不愈,皆因痰结中焦,荤腥不忌,早服补药所至。余以散邪消滞补虚前后次序而用,以见治疟妙法,先去病邪,然后补元者。例如外感痢久不愈,非补塞太早,即是失散表邪,内伤痢久不愈,非补塞太早,即是失戒荤腥生冷故也。夫不思饮食,而疟不愈,宜消其痰食,胃气清和,而热自除,人人知之,能食而发热不除,禁其饮食,不助热邪,而热自减,人所不知也。此法不独疟疾,凡是热病及膏粱积热疳火,皆如是者。

[卷四:疟疾总论] 附诸贤论 

王节斋云:夏秋暑湿热三气,伤于阳明胃家,轻者即发为疟等症,重则伏而不发,积久则发外感热病。若伤阳明大肠,轻者即发霍乱泄泻之症,重则伏而不发,炼煎熬,而发赤白痢下矣。又云:疟是暑风之邪,治法宜发散,又须分别阴分、阳分,以及新久。新发者宜散表,久病宜扶正为主,虚人不可过服克削。若阳分气疟,多汗,用黄、人参、白芍药以敛之。无汗,用柴胡、苍术、葛根、羌活、黄芩以发之。若阴分血疟,多汗,用当归、白芍药、熟地黄、黄柏、黄以敛之。若无汗,用柴胡、苍术、川芎、红花、升麻以发之。

桢按:此皆言内伤疟也。若外感气分疟,多汗,当用桂枝、石膏等以止之。无汗,当用麻黄、川闭而不出,舍于肠胃之外,与营卫并行,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并则疟作,离则病退,邪并于阴则寒,邪并于阳则热,邪在表属太阳,则日作,邪稍传内在阳明少阳,则间日作。若深入三阴,则三日一作。邪走血分,则日晏作。邪走气分,则日早作。准绳云:仲景、易老治疟之法,用于外因暑邪,病在盛热之时为宜。若深秋凄清之候,与七情痰食诸条,尚未尽备,故又广诸治法。然暑月之疟,必脉浮恶寒、无口渴里热,方可用麻、桂、羌活等表药。脉洪数长实,无表邪,有里热,方可用白虎等凉药。脉沉实,有便闭腹痛里实症者,方可用大柴胡、承气等下药。若脉细缓芤微,四肢倦怠,得之伤暑伤热,宜以清暑益气汤、十味香薷饮治之,虽人参白虎,尚不可用。若内外俱热,引饮自汗,热退后,其脉洪实如旧,即处暑后,单进白虎何害。又曰,溽暑时行,疟发时,恶寒虽甚,然实系热邪,再无虚寒之理,经云: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阴实者,言邪在于阴,非阴气虚也。阳虚者,言阳邪内陷,非阳气虚也。如阳明虚则寒栗鼓颔,太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皆虚则遍身骨节俱痛。此之谓寒,乃阴阳交争互作之寒,非真寒也。方用柴胡、升、葛、羌、防,以升举阳气之随邪陷入阴中者。使之返还阳分,则恶寒自已,以当归、红花引入血分,又以猪苓分利阴阳,使其不复陷入阴中,一剂可愈矣。若寒一阵热一阵者,方用柴、葛、羌、防,以升举阳气,使恶寒自已。又以石膏、知母、黄芩,清其里分之热,使其发热自除,更以穿山甲穿通经络,以猪苓分别阴阳,不使交并,复以甘草和之,一剂而愈矣。尝考本草,知母、草果、常山、乌梅、槟榔、山甲等,皆言治疟,以知母性寒,入足阳明,治独盛之火热,草果性温,入足太阴,治独盛之恶寒。二经合和,则无阴阳交错之患,是以为君。常山吐胸中结痰,以定寒热为臣,乌梅、槟榔,除痰癖破滞气为佐,穿山甲出入阴阳,穿通经络为使,甘草和诸药,此方乃脾胃家有郁痰伏饮者,用之收功。

[卷四] 痢疾论 

秦子曰:痢疾之症,便下脓血,或赤或白或黄或三色杂下,里急后重,欲便而不得便,既便而复登厕,逼迫恼人。若但泻水谷,不滞脓血,此名水泻,而非痢疾矣。痢疾要分外感内伤,天行自感。盖夏秋外感时行之痢,手足阳明肠胃二经主病者也;三时内伤,一人独病之痢,三阴脾肾主病者也。从来前书,混而立论,未曾分别。故余详别外感四条,内伤 

[卷四:痢疾论] 外感痢疾 

【寒湿痢之症】初起恶寒发热,身痛头疼,呕吐不食,不作渴,痢下脓血,或下黑水,腹吐饱闷,感于阳明,寒热往来,感于少阳,三阳不解,传入于里,在伤寒曰传经之邪,在痢疾曰风邪内缩,从阳经传入于里之症也。

【寒湿痢之因】寒水湿土之政,流衍卑监,寒湿时行,内气不足,乘虚感入,郁遏营卫,卫郁营泣,内传肠胃,则水谷不化,气血与糟粕互相蒸酿,而痢下赤白之症作矣。

【寒湿痢之脉】左脉浮紧,太阳寒湿,右脉浮大,阳明寒湿。寒湿内伏,脉乃沉紧。若【寒湿痢之治】身痛发热,脉浮紧者,宜用败毒散,辛温散表。呕吐饱闷,脉长者,干平胃散和胃宽胸。小水不利者,散表利湿五苓散。不比燥热痢,禁利小便。又不同燥热痢,妄用大黄。又不可同湿热痢,误用川连。若寒凉大早,则寒湿不散,抑遏内缩,传入于内,仍要先治外邪,使之从表而出,故寒湿痢必要先用表散者也。

败毒散

治风寒湿痢。

人参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陈皮桔梗无汗加防风。胸满去人参加枳壳。若饱闷不食,呕吐恶心,此兼阳明胃病,加后方平胃散,家秘名败毒平胃散。

干葛平胃散

治寒湿痢胸满。

干葛苍术浓朴广皮甘草寒热加柴胡。头痛身疼恶寒加羌活。若恶寒身痛头疼发热,此兼表邪者也,加前方败毒散,家秘名平胃败毒散。

五苓散

白术猪苓泽泻桂枝白茯苓积痢不必利小便,今因湿痢,且五苓中有桂枝。

[卷四:痢疾论] 外感痢疾 

【湿热痢之症】初起先水泻,后两三日,便下脓血,湿气胜,腹不痛,热气胜,腹大痛,肛门重滞,里急后重,此外感湿热症也。若呕吐不食,目痛口渴,湿热伤阳明也。恶寒发热,身痛头疼,湿热伤太阳也。寒热往来,胁痛口苦,湿热伤少阳也。如三阳不解,则湿热内陷,传里而成痢矣。

【湿热痢之因】湿土之年,君相二火行令,天之湿气下临,地之湿气上升,当长夏火令司政,人在气交之中,受其蒸酿,则日饮水谷,不能运化,与天行湿热之气,互相郁蒸,则成赤白深黄三色之积。湿郁主否,反似其燥,而里急后重、努责不宣之症作矣。

【湿热痢之脉】脉必数大,浮数表热,沉数里热,表热宜汗,里热宜下,洪大伤气,细数伤血。

【湿热痢之治】若恶寒头痛,身热有表邪者,荆防解毒汤解表。如无表邪,当清里,腹后重,酒煎大黄汤、黄连枳壳汤、香连丸、六一散、八正散、通苓散,分利等药。古人云:湿热下结,分利甚捷,不比燥热痢,禁发汗利小便者,当遵流湿润燥之法。凡下痢红积而腹不痛者,湿伤血分也,宜服河间黄连汤。

荆防解毒汤

治湿热痢初起,表未解者。

荆芥防风薄荷连翘枳壳桔梗木通甘草加淡竹叶。

如有太阳症加羌活。阳明症加干葛。少阳症加柴胡。湿气胜,腹不痛,加川芎、苍术。热气胜,腹大痛,加川连、枳壳。

酒煎大黄汤

治湿热痢无表邪者。

川大黄酒煎,去大黄服酒。

黄连枳壳汤

治湿火伤于气分。

川黄连枳壳陈皮甘草

香连丸

治湿火伤气分下痢。

川黄连木香如肛门后重加枳壳。小便不利加滑石。呕吐平胃散各半服之。

六一散

滑石甘草

八正散

瞿麦滑石山栀木通甘草车前子泽泻赤苓加淡竹叶。

通苓散

治湿热结于膀胱,小水不利之症。

麦门冬淡竹叶车前子

河间黄连汤

治下痢血积,腹反不痛,湿热伤于血分者。

川黄连当归甘草此方用当归,似治燥伤血分矣。不知用川连者,乃治湿火也。加当归,不过引川连以入血分耳。若是燥火,当用大黄润燥之药,岂用川连苦燥之药乎。同一火痢也,当分燥湿。同一湿火之痢也,当分伤气伤血。如湿火伤气分,则用香连丸。湿火伤血分,则用河间黄连汤。余以大黄枳壳汤,治燥火伤气分之痢,用大黄当归汤,治燥火伤血分之痢,桢岂无师忆见哉。盖因湿火伤于气分,则炼而成白积,故用川连枳壳汤。湿火伤于血分,则炼而成血积,故用川连当归汤。

[卷四:痢疾论] 外感痢疾 

【燥热痢之症】内热烦躁,口燥舌干,腹痛频并,脓血稠粘,枯涸难下,肛门热痛,小便全无,夜卧不宁,此燥热痢症也。如口渴唇干,燥伤阳明也。热结膀胱,燥伤太阳也。寒热口苦,燥伤少阳也。

【燥热痢之因】燥火之年,赫曦流涸,时当夏秋,丙丁用事,膀胱壬水,已绝于已,肾家伤气,则气液凝聚而成白积。燥火伤血,则血液凝聚而成赤积。气血俱伤,则成赤白之痢【燥热痢之脉】脉必洪数,浮数伤表,沉数伤里,洪数伤气,细数伤血,浮沉皆数,气【燥热痢之治】燥伤血分者,当归大黄丸,散热清燥,次用当归银花汤,润燥滋燥。燥分者,枳壳大黄汤,合益元散,燥热退,一味生津养血,不比湿热痢,可用香连丸苦燥于前,又不可用五苓散、白术散,燥脾于后。此症禁发汗、利小便、燥脾三条,河间云:下痢红积,腹中痛甚,乃燥热伤气血也。以芍药黄连汤治之,则知古人已发燥火痢矣,非桢之杜撰

当归大黄丸

治燥伤血分,下痢赤积,腹中作痛。

当归大黄应急下者,合天水散;应缓下者,合戊己汤。

当归银花汤

治燥火伤血,凉血润燥。

当归银花生地生甘草

枳壳大黄汤

治燥伤气分,下痢白积,腹中作痛。

大黄枳壳桔梗甘草

益元散

即六一散。

河间芍药黄连汤

治燥热气血两伤,下痢腹痛者。

当归大黄甘草赤芍药川黄连气滞者,加木香、槟榔。

[卷四:痢疾论] 外感痢疾 

(有外感无内伤)【疫痢之症】长幼相似,沿门合境,一齐发作,下痢脓血,或下纯血,或下黄水,或下紫血水,身热头痛,胸满不食,此疫痢之症也。

【疫痢之因】运气所主,或流衍之纪,雨湿连绵,寒水时行;或二火司政,赫曦行令,湿热大作;或燥金行令,燥火时行。三者皆成疫毒症,此所谓天行病也。

【疫痢之脉】寒湿所伤,脉多濡散。或见微迟,或一手脉伏,脉若洪数,湿热之邪。脉【疫痢之治】寒湿脉微者,人参败毒散。脉伏者,升麻葛根汤,以升阳发散,则脉自起若早用凉药则疫毒内伏,胸次不舒,而脉愈不出矣。待表邪已散,然后分湿火燥火治之。

湿热脉洪,香连丸、六一散。满闷不舒,香连平胃散。燥火脉数,当归银花汤,调六一散,

人参败毒散

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人参甘草枳壳桔梗白茯苓

升麻干根汤

升麻干葛甘草白芍药

香连丸

川黄连木香

香连平胃散

川黄连木香熟苍术浓朴陈皮甘草

当归银花汤

当归生地甘草银花

当归大黄丸

见前躁火痢门。

以上三阳之症,系外感,故与内伤诸痢不同。内伤痢,身热脉大者死;外感痢,身热脉大者吉,沉细虚小者凶,此脉不同也。内伤痢,其来也缓;外感痢,其发也暴,此症之不同也。外感三阳之痢,久则亦入三阴,然肠胃之热,传入三阴者,经虽属阴,症则属阳。如太阳之邪,或传少阴;阳明之邪,或传太阴;少阳之邪,或传厥阴;此外感三阳不解,阳邪传入阴经之痢,非内伤痢阴经自病也。前书从未发明,惟刘河间治厥阴动而泻痢,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甚则下部脉不至,用升麻葛根汤、小续命汤法,云此表邪缩于内,故下痢不此旨。故治痢必要分外感内伤,在表在里;无表邪,单是里症,可用清利之药;若有身热恶寒,头痛胸满等表症,当散表邪,不可清凉顺下,此治外感痢要诀也。若疫痢,则时行之毒,更宜散邪,故败毒散为疫痢首方耳。夏秋雨湿伤表,治宜辛散,世多忽之,故余加意焉。

[卷四:痢疾论] 内伤痢疾 

【七情内伤痢之症】初起先见饮食难化,后复大便不实,时常清泄,久久不愈,渐下脓血,宛似外感湿热痢,先水泻,复便脓,但病来迟缓,与外感暴发为异。此即方书所谓脾泄痢,《内经》所谓脾邪传肾,为贼邪症也。

【七情内伤痢之因】忧愁思虑则伤脾,脾阴既伤,则转输失职,日饮水谷,不能运化,停积肠胃之中,气至其处则凝,血流其处则泣,气凝血泣,与稽留之水谷互相胶固,则脾家壅滞,而贼邪传肾之症作矣。

【七情内伤痢之脉】脉必重虚,虚大伤气,虚细血亏,虚缓者生,弦大者死。弦而有胃,尚可挽回,弦多无胃,必死不活。

【七情内伤痢之治】宜先用楂术膏,兼补兼消,助脾化积,次用参苓白术散,补脾固本。

涩,切不同外感痢,误用寒凉克削。又不可补涩太早,因此症虚中有滞,补涩太早,反助病气矣。如肾阳不足,见阴冷之症,用肾气八味丸。如肾阴不足,见虚热燥候,六味丸与白术

楂术膏

治脾虚多食,停积成痢之症。

白术楂肉陈皮甘草煎膏服。

参苓白术散

补脾实脾,虚痢方中必用。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薏苡仁桔梗加莲肉、扁豆。

补中益气汤

治脾元虚弱,久泻下陷之症。

人参白术黄当归陈皮炙甘草升麻柴胡久滑不止,加诃子、肉果。家秘加茯神、枣仁,以治久泻伤阴,不得安卧之症,即合归脾汤。

理中汤

治虚寒泻痢。

人参白术炮姜甘草寒甚加附子。有热加川连。

归脾汤

人参白术黄枣仁远志白茯神木香甘草家秘加升麻、柴胡,以治元气下陷之痢,即合补中益气汤。

八味丸

补真阳不足,益火之原,以生脾土。

即六味丸加肉桂、附子。

[卷四:痢疾论] 内伤痢疾 

【劳役痢之症】起于大劳之后,下痢纯血,或腰背作楚,胁肋作痛,四肢倦怠,嗜卧减食,节劳稍缓,劳重即发,此劳役痢症也。

【劳役痢之因】起居不谨,劳役无度,或饥饿不节,负重远行,营伤卫损,则血下溜大肠,而劳役内伤之症作矣。

【劳役痢之脉】必见虚损,虚数伤血,虚大伤气。虚缓者生,数实者死。

【劳役痢之治】先用当归活血汤,生新去旧,后用当归补血汤,调养气血。气血和平,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扶元保本,切不可兜涩太早,又不可误用苦寒。

当归活血汤

当归红花桃仁楂肉甘草牡丹皮血寒加黑炮姜,见黑即止。血热加黑山栀,世人但知见黑即止,当明血寒血热之别。

当归补血汤

当归身黄筋脉痛加秦艽、续断。中气弱加人参、白术。气满加陈皮、木香。

补中益气汤

见前节七情内伤痢门。

归脾汤

见前七情痢门。

[卷四:痢疾论] 内伤痢疾 

【饮食内伤痢之症】胸前饱满,不思饮食,腹痛胀满,或泻下飧馊,久久不愈,或下脓血【饮食内伤痢之因】胃强脾弱,过食伤脾,损伤肠胃,气凝血泣,停积于中,与损伤之血,互相胶结,结久不愈,而成赤白之积,此饮食内伤痢也。

【饮食内伤痢之脉】多见滑大,或见弦紧,滑大实积,弦小虚滞。

【饮食内伤痢之治】先用胃苓散,健脾消积,后用四君子汤、异功散等以养脾。切不可补涩太早,又不可妄用苦寒,必要认真是膏粱积热,方用三黄丸清利之。若系冷食伤脾,则五积散亦当用也。刘河间云:食入即泻,胃有宿食,胃满无余地,故即泻也,枳实汤、家秘消积散治之。酒入即泻,肠胃积热,胃热之甚,见酒性之热,乃寻窍下池也,干葛清胃汤主之。若饮食伤脾,久利纯血,家秘独圣散。

胃苓散

陈皮(一两)苍术(一两)浓朴(五钱)甘草(二钱)猪苓(五钱)白茯苓(一两)泽泻(五钱)白术(一两)家秘去猪苓、泽泻,加山楂、神曲各一两。

四君子汤

白术人参白茯苓炙甘草

异功散

白术人参真广皮炙甘草白茯苓积气未尽加楂肉。腹痛加木香。口渴加干葛。发热加柴胡。

以上三法,治脾虚成积之痢。

三黄丸

治膏粱积热。

大黄黄芩黄连气滞加术、香。

五积散

治寒积泻痢。

苍术浓朴陈皮甘草干姜桂心半夏枳壳

枳实汤

治肠胃停食。

浓朴陈皮麦芽陈枳实

家秘消积散

治饮食伤脾,积痢不止。

苍术浓朴陈皮甘草神曲红曲山楂鲜麦芽

甘葛清胃汤

干葛升麻甘草山栀生地川黄连牡丹皮以上五法,治食伤成积之痢。

家秘独圣散

山楂肉一斤,研细末,滚白汤调服,服完即愈。

[卷四:痢疾论] 外感休息痢 

【外感休息痢之症】暴发热痢而起,后乃久久不愈,或暂好一月半月,旋复发作,缠绵不愈,积滞不除,此外感休息痢症也。

【外感休息痢之因】外感六淫之邪,以成痢疾,或失于解表,或寒凉抑遏外邪,或早食膏粱助其邪热,或补涩太早,邪伏肠胃,则成休息之痢矣。

【外感休息痢之脉】脉若见涩,气凝积滞。或见沉滑,食积未彻。或见沉数,内有积热【外感休息痢之治】脉涩滞者,和气四七汤。脉沉滑者,行积香连丸。脉沉数者,泼火散。脉沉弦者,助脾消积,枳术汤,合保和丸。久痢不止,下纯血,家秘独圣散,煎汤服。

和气四七汤

治气凝积滞。

枳壳浓朴陈皮紫苏子红积多加山楂肉。白积多加炒神曲。

泼火散

治火伤血痢之方。

川黄连赤芍药地榆青皮甘草

枳术丸

合保和丸,可治休息痢。

陈枳实

白术

保和丸

治食积痢。

莱菔子楂肉神曲麦芽陈皮甘草

独圣汤

家秘治小儿下红积,产妇血痢,神效。

楂肉一斤,研末,每服二两,煎汤服。

[卷四:痢疾论] 内伤休息痢 

【内伤休息痢之症】无外感之邪,非暴发暴痢之症,但因脾胃亏损,渐成积痢,或发或止,经年不愈,此内伤休息痢症也。

【内伤休息痢之因】或因劳心过度,思虑伤脾,或因胃强脾弱,饮食伤损,或因寒凉不谨,肠胃受伤,脾肾相传,则内伤休息之痢作矣。

【内伤休息痢之脉】脉见弦细,思虑所伤。或见虚大,脾气亏损。或见细涩,脾血有伤。或见沉弦,食积伤脾。或见迟弦,寒凉伤损。

【内伤休息痢之治】思虑伤脾者,归脾汤。饮食伤脾者,枳术丸、大安丸、家秘消积散、楂术膏。寒泻不禁者,理中汤、钱氏异功散。

归脾汤

见前七情痢。

枳术丸

见前章。

大安丸

治饮食伤脾,内伤积痢。

楂肉神曲半夏白茯苓莱菔子陈皮连翘白术

家秘消积散

治饮食伤脾,积痢不止,神效。

苍术(一两,饭上蒸)浓朴(五钱)陈皮(五钱)甘草(三钱)神曲(二两,炒)红曲(一两)楂肉(四两)麦芽(一两,炒)上为细末,白汤服。

楂术膏

治脾虚不能运化,助脾消积。

楂肉白术陈皮甘草

理中汤

见前七情痢。

钱氏异功散

治脾元不足,有痢无积,久不愈者。

白术人参陈皮白茯苓炙甘草木香诃子肉果凡痢,第一要戒荤腥;外感痢不论日久,第一要先散表邪。若风寒、寒湿而见太阳表症,羌独败毒散,兼见阳明少阳者,羌防柴葛汤。若胸次不宽,兼平胃保和散。若内伤之痢,不带外感,则不用表药。若下纯红者,治以家秘独圣散,或煎汤频服。赤白相杂者,家秘消积散。积滞未除,脾气已虚,大安丸作散,白汤调服。大凡病症,各有分别,例如咳嗽吐血,水肿痛痹,筋挛痉痿,以外感为轻,内伤为重。若泄泻痢疾,则以内伤为轻,外感为重,故发热泄痢者,常有不治。夫外感之邪,必要仍从毛窍而出,凡病一见表邪起影,即当先散表邪。如内伤痢,兼见外邪,必当先散表邪。夫痢本于内伤,但夏秋时行疫痢,乃是疫毒致病。内伤者,一人自作之孽,疫症者,天灾流行之病也。古人立败毒散,以治外感疫毒,最为妙诀。乙酉年,夏秋多雨,连次风潮,后发疫痢,恶寒身痛,发热呕吐,病形相似,服寒药多有变症;时余酌一方,表症甚者,重用败毒散,佐以苍朴,名败毒平胃散;胸次不宽,里症甚者,重用平胃散,佐以羌、独、柴胡,名平胃败毒散,随手取效;此系寒湿之邪,伤人肌表,侵入肠胃,而成有表邪之疫痢也。又于丁卯年,夏秋亢旱,赤日燥裂,沿门合境,下痢赤积,腹痛频并,肛门如火,积滞难出,用香连丸等,痢势反加;余因悟燥火伤血,不比湿火同治,香连丸治湿火伤气之药,遂化立当归大黄汤,清血分之燥火,血积潜消,顷刻平安;此系燥火之邪,伤人口鼻,直入肠胃,而成无表之疫痢也。同一外感,而有表症无表症,天壤各别;同一火,而湿火燥火,伤气伤血,治各不同。又如乙未年,三时雨湿,热令阴寒,深秋多发头痛身痛,胸满寒热之症,早用寒凉生冷,则胸前凝结,不能敷布作汗,死者比比,余亦以乙酉治痢法,用败毒平胃散,则胸宽汗出而愈。夫治痢而因雨湿阴寒,用败毒平胃,表散取效,此从时行外感寒热病中,化出治法;今治外感寒热病,又以阴寒雨湿,治痢之败毒平胃散散表,此因天灾流行,皆系毛窍口鼻,从外感入之表邪,必要仍从毛窍肌表而出。痢疾与寒热,病症虽别,而发散表邪,彼此可以悟用。是以时行暑热燥火,无表邪,有里热之症,而用清里之法,亦可化用治暑热燥火时行之痢矣。因此悟得发之症,皆因邪火伤血,然湿火伤血,则大便滑泄,家秘用川连、枳壳、木通,分利二便;若燥火伤血,而大便干结,方书用当归大黄丸,清血中之火,而润大便秘结;余今以下痢纯血腹痛之痢,化用此方以清血中燥火,反止大肠下痢,彼此互发,随处生花,以闻后人妙悟。

[卷四] 泄泻论 

秦子曰:泄泻之症,或泻白,或泻黄,或泻清水,或泻水谷,不杂脓血,名曰泄泻。

若带稠粘之积,则是痢疾,而非泄泻之症矣。今列外感五条,内伤五条,又五更泄泻五条。

[卷四:泄泻论] 外感泄泻 

【风泻之症】自汗头汗,恶风发热,头痛额疼,泻下水谷,或下清水,此伤风飧泄之症【风泻之因】风邪入于肠胃之间,则有泄泻之患。经云:春伤于风,夏必飧泄。此【风泻之脉】多浮而弦,左关浮弦,风木之邪。大肠脉浮,乃是肠风。右关脉浮,胃风【风泻之治】左关浮弦,柴胡防风汤,调五苓散。大肠脉弦,风入阳明,干葛防风汤,下六一散。右关脉弦,风邪入胃,防葛汤,调胃苓散。总之,有表当散表,表既散,当分利

柴胡防风汤

柴胡防风荆芥羌活川芎干葛陈皮甘草

五苓散

白术泽泻猪苓肉桂白茯苓

干葛防风汤

干葛防风荆芥羌活川芎枳壳甘草

六一散

滑石甘草

防风汤

防风葛根

胃苓散

苍术浓朴陈皮甘草白术白茯苓泽泻猪苓肉桂 

[卷四:泄泻论] 外感泄泻 

【寒泻之症】恶寒身痛,不发热,口不渴,小便清白,腹中疼痛,泄泻水谷,此寒邪直中三阴经之寒泻症也。若恶寒身痛,身反发热,口反渴,此寒伤三阳经之热泻症也。

【寒泻之因】真阳素虚,偶值时令之寒,直中三阴之经,则身不发热,口不发渴,小便利,腹中疼痛,而中寒下利之症作矣。若肠胃有热,外寒束于皮毛,内热不得发泄,则寒变【寒泻之脉】右关沉迟,寒中太阴。左尺沉迟,寒中少阴;左关沉迟,寒中厥阴。若身热脉浮紧,寒伤太阳也。身热脉浮弦,寒伤少阳也。身热脉长,右寸关独大,寒伤阳明也。

【寒泻之治】三阴寒泻,理中汤、四逆汤、真武汤主之。寒伤三阳热泻,应解表,太阳,羌活汤;阳明,葛根汤;少阳,小柴胡汤。应清热者,葛根黄芩黄连汤、黄芩汤主之。

理中汤

见前。

四逆汤

见前。

真武汤

生姜白术附子白芍药白茯苓

羌活汤

羌活防风川芎黄芩苍术白芷

葛根汤

葛根桂枝芍药甘草麻黄有汗去麻黄。无汗面赤,加白芷。寒热加柴胡。里热加黄芩。身痛加羌活。

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陈皮人参半夏甘草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黄芩汤

黄芩大枣甘草白芍药 

[卷四:泄泻论] 外感泄泻 

【中暑泻之症】时值夏秋之令,忽然腹痛,烦闷口渴,板齿干焦,暴泻粪水,肠鸣飧泄,痛泻交作,此暑热之症也。

【中暑泻之因】火令当权,天之热气下降,地之湿气上升,暑湿之气,充塞宇内,人感热淫之邪,伤于肠胃,暑泻作矣。

【中暑泻之脉】虚细中暑,洪滑中热,濡散暑湿,促结郁热。

【中暑泻之治】宜清理暑湿,分利阴阳,脉虚细,藿香参橘煎,调服六一散,脉洪滑热重者,黄连香薷饮,调服六一散,热轻者,木通汤,调下六一散。胸次不舒,平胃六一散。

参橘煎

人参橘红藿香三味同煎。

黄连香薷饮

黄连香薷浓朴扁豆甘草

平胃六一散

苍术浓朴陈皮甘草滑石 

[卷四:泄泻论] 外感泄泻 

【中热泻之症】发热口渴,唇干齿燥,面赤烦躁,小便赤涩,小腹中一泛即泻,一泻即止。少顷复痛后泻,肛门如火,粪色多黄,此火热泻症也。

【中热泻之因】热淫以胜,湿火炎蒸,积热之人,又中邪热,则中热泄泻作矣。

【中热泻之脉】浮大而数,热中在表。若见沉数,热中在里,数而实者,中热之重,数【中热泻之治】热在表,柴葛芩连汤。热在里,家秘枳壳黄连汤、家秘木通黄芩汤,调

柴葛芩连汤

柴胡干葛黄芩川连四味同煎服。

家秘枳壳黄连汤

川连枳壳木通甘草

八正散

瞿麦滑石木通蓄甘草车前子山栀赤茯苓应下者加大黄。

[卷四:泄泻论] 外感泄泻 

【湿泻之症】泻水肠鸣,腹反不痛,身重身痛,或呕而不渴,此湿气泄泻也。

【湿泻之因】久雨阴湿,湿土司政,太阴被湿淫所伤,人病泄泻。

【湿泻之脉】多见濡软,或见细涩,或见浮缓。

【湿泻之治】宜燥湿利小便,胃苓散、平胃散。身痛身热,脉浮应汗者,败毒散、羌活胜湿汤。小便不利,木通煎,调五苓散,或生姜汤,调六一散,利小便,则湿自去,而泻自止

胃苓散

见前风泻门。

平胃散

苍术浓朴陈皮甘草

败毒散

见寒湿肿门。

羌活胜湿汤

苍术防风羌活黄柏泽泻白茯苓陈皮甘草寒湿加生姜。湿热加黄连。

五苓散

六一散

二方俱见风泻门。

[卷四:泄泻论] 内伤泄泻 

【积热泄泻之症】发热口渴,肚腹皮热,时或疼痛,小便赤涩,泻下黄沫,肛门重滞,时结时泻,此积热泄泻之症也。

【积热泄泻之因】膏粱浓味,酒湿辛辣香燥之物,时积于中,积湿成热,热蒸于胃,下【积热泄泻之脉】脉必沉数,沉则为积,数则为热。右脉沉数,积热在气。左脉沉数,积热在血。积热内伏,脉乃促结。

【积热泄泻之治】若右脉数大,宜以黄连枳壳汤,加六一散,清其肠胃。兼腹痛,欲便不得便者,大黄枳壳汤,或加玄明粉,此通因通用之法也。如元气虚而积热又甚,应清者黄连枳壳汤,加人参,应下者大黄枳壳汤,加人参。若左关脉数,龙胆泻肝汤,右关脉数,清

黄连枳壳汤

黄连枳壳浓朴陈皮甘草木通煎八分,冲调六一散三钱。

大黄枳壳汤

大黄枳壳浓朴陈皮甘草木通调服六一散三钱。

龙胆泻肝汤

黄连山栀黄芩柴胡青皮龙胆草木通甘草丹皮生地当归白芍药

清胃汤

升麻黄连山栀甘草 

[卷四:泄泻论] 内伤泄泻 

【积寒泄泻之症】腹中绵绵作痛,小便不赤,口唇不干,泻下清白鸭溏之色,此积寒泄【积寒泄泻之因】或食冷物以伤肠胃,则下流大肠;或形寒饮冷以伤肺气,则下遗大肠,阳明太阴受寒,皆成寒积之泻。

【积寒泄泻之脉】沉细而迟。或沉而弦,或沉而结。右关沉迟,肠胃积寒,右寸沉迟,【积寒泄泻之治】寒积内滞者,草蔻丸。肠胃虚冷,宜理中汤,甚者补中汤。肺受寒

草蔻丸

见胃痛。

理中汤

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

补中汤

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丁香

养肺汤

即生脉散,加黄、当归、紫菀、甘草。

[卷四:泄泻论] 内伤泄泻 

【痰积泻之症】或泻或止,或多或少,或下白胶如蛋白,腹中漉漉有声,或如雷鸣,或两肋攻刺作痛,此痰积泄泻也。

【痰积泻之因】饮食过当,或食后即卧,或肥甘纵口,或临食粗咽,磨化渐难,遂成痰积,下溜大肠,则成泄泻之症矣。

【痰积泻之脉】或见弦滑,弦主寒饮,滑主痰结,弦滑而数,痰兼积热。

【痰积泻之治】二陈平胃散。脉滑实者,导痰汤,有下症者,加大黄、玄明粉,通因通用。

又有痰积在肺,肺移于大肠,清肺经之痰,则大肠之泻自止,用节斋化痰丸。

二陈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半夏、茯苓。

导痰汤

半夏南星橘红枳壳甘草赤茯苓海石生姜应下者,或加大黄,或玄明粉。

节斋化痰丸

本治痰嗽之方,家秘用治痰泻。

海石(一两)青黛(五钱)橘红(一两)桔梗(一两)连翘(一两)栝蒌霜(一两)芒硝(五钱)黄芩(一两)香附(一两)天门冬(一两)痰凝上焦加半夏。通因通用入芒硝。

[卷四:泄泻论] 内伤泄泻 

【食积泻之症】腹痛即泻,泻后即减,少顷复痛泻,腹皮扛起,或成块成条,泻下臭如败卵,此食积泄泻之症也。

【食积泻之因】饮食自倍,膏粱纵口,损伤脾胃,不能消化,则成食积泄泻之症。

【食积泻之脉】右脉沉滑。或见沉数,或见沉弦,沉数热积,沉弦寒积。

【食积泻之治】宜消痰者,保和丸、枳术丸。热积脉数,宜清者,栀连平胃散。宜下者,大小承气汤。寒积脉迟,宜温者,红丸子。寒积脉实,宜下者,煮黄丸。

保和丸

山楂神曲半夏茯苓连翘莱菔子陈皮

枳术丸

枳壳白术

栀连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栀、连。

承气汤

见前伤寒。

红丸子

陈皮干姜胡椒荆三棱莪术

煮黄丸

雄黄巴霜 

[卷四:泄泻论] 内伤泄泻 

【脾虚泻之症】身弱怯冷,面色痿黄,手足皆冷,四肢倦怠,不思饮食,时时泻薄,此【脾虚泻之因】脾气素虚,或大病后,过服寒冷,或饮食不节,劳伤脾胃,皆成脾虚泄【脾虚泻之脉】脉多微弱,或迟而缓,或迟而涩。和缓易治,弦急为逆。

【脾虚泻之治】宜理中汤、四君子汤、参术膏、参苓白术散。肾阳虚,八味丸,补水之

理中汤

见前寒积门。

四君子汤

见前脾虚咳嗽门。

参术膏

人参白术

参苓白术散

人参白术扁豆莲肉薏仁白茯苓山药桔梗干葛

八味丸

生地丹皮萸肉泽泻山药白茯苓肉桂附子 

[卷四:泄泻论] 附五更泄泻 

按:五更泄泻,多属肾虚,然亦有酒积、寒积、食积、肝火之不同。病机既多,变化用药,尤贵圆通,兹复明列五条,以备临症之用云。

[卷四:泄泻论] 附五更泄泻 

【肾虚泻之症】每至五更,即连次而泻,或当脐作痛,痛连腰背,腹冷膝冷,此肾虚泄【肾虚泻之因】真阳不足,肾经虚寒,火不能生土,肾主闭藏,肾虚则封闭之令不行,肾主五更,至此时则发泻也。

【肾虚泻之脉】或两尺浮大,虚阳外浮。按之细小,肾气不足。右关弦大,脾气不足。

【肾虚泻之治】尺脉细小,火不生土者,肾气丸。尺中皆软,脾肾俱虚者,五味子丸。

八味肾气丸

生地丹皮泽泻山药萸肉白茯苓肉桂附子

五味子丸

人参白术山药五味子补骨脂肉果益智仁 

[卷四:泄泻论] 附五更泄泻 

【酒积泻之症】每至五更,腹中作痛,痛而后利,利下黄沫,小便赤色,或如米泔,此【酒积泻之因】其人浩饮失度,或饮冷酒,伤其肠胃,湿热之气,蒸酿于中,积温成热【酒积泻之脉】多见洪数。或见弦数。酒积若甚,脉见促结。右脉洪数,酒热伤胃,左【酒积泻之治】平胃四苓散,加干葛、黄柏。腹痛,家秘川连枳壳汤。

平胃四苓散

苍术浓朴陈皮甘草白术白茯苓泽泻猪苓干葛黄柏胸次不宽,加砂仁、白豆蔻。

家秘川连枳壳汤

治湿热泻利。

黄连枳壳木通浓朴甘草口干加干葛。腹痛应下者,加大黄、玄明粉。

[卷四:泄泻论] 附五更泄泻 

【寒积泻之症】每至五更,则绵绵而痛,时欲大便,便而滑利,粪色淡白而不黄,此寒【寒积泻之因】或形寒饮冷,伤其太阴,脾肺畏寒,结成寒积,寒积中州,至天明每多【寒积泻之脉】六脉皆迟,迟而不弦,中气虚寒。迟而弦紧,沉积痼冷。迟而弦滑,寒【寒积泻之治】中气虚弱,不能多食,脉迟和软,理中汤。寒伤太阴、腹冷如冰,通白四逆汤。寒积实滞,凝结作患,煮黄丸下之。

理中汤

见前食积呕吐门。

通白四逆汤

炙甘草熟附子干姜葱白

煮黄丸

见前。

[卷四:泄泻论] 附五更泄泻 

【食积泻之症】每至五更,则腹中作痛,腹皮扛起,痛而欲利,利后稍减,俗名并肚泻【食积泻之因】饮食自倍,劳动脾元,损伤胃气,脾胃交伤,则水谷不化,而食积泄泻【食积泻之脉】右关沉滑。乃是食积。若见沉数,此为热积。若见沉紧,乃是寒积。

【食积泻之治】加减保和丸。热积应下者,承气汤。寒积应下者,煮黄丸。

加减保和丸

麦芽楂肉枳实苍术浓朴莱菔子陈皮脾虚加白术。热积,加川连。寒积加炮姜。气滞加木香。

承气汤

枳实浓朴大黄

煮黄丸

见前。

[卷四:泄泻论] 附五更泄泻 

【肝火泻之症】胁肋常痛,痛连小腹,夜多不寐,每至五更,小腹左角一泛,急欲登厕。火性急速,一泻即止,此肝火泄泻之症也。

【肝火泻之因】或恼怒伤肝,肝气怫逆,或积热在内,肝胆不宁,肝主施泄,木旺寅卯,至五更生旺之时,则肝火发泄而泻作矣。

【肝火泻之脉】左关洪大,肝火之诊,左脉弦长,亦主肝实,弦为木象,数则为热,右【肝火泻之治】龙胆泻肝汤、左金丸、柴胡栀连汤。木火乘脾,栀连戊己汤、加味逍遥

龙胆泻肝汤

柴胡黄芩山栀知母麦冬黄连人参胆草甘草大黄

左金丸

黄连吴茱萸二味同研。

柴胡栀连汤

柴胡黄芩陈皮甘草川连山栀

栀连戊己汤

治肝火入太阴泄泻。

加味逍遥散

去当归、丹皮。

[卷四:泄泻论] 附录食泻 

脾气久虚,不受饮食者,食毕即肠鸣腹急,尽下所食之物方快,不食则无事,经年累月,此录食泻之症。宜快脾丸主之,五味丸亦主之。此症汤药下咽,实时下泄,与直肠之症相似,但直肠之症,急症暴症,录食之泻,久病缓病。故直肠条内,则曰难治,录食泻,仍立方治,然皆是改常之症也。

按:食入即泻,有寒热虚实之别。脾胃积热,火性急速,则食入即泻。河间云:食入即泻,肠胃填满,无容物之地故也,栀连平胃散。酒入即泻,肠胃热甚,复得酒性之热,则寻窍下泻也,川连枳壳汤,加木通、干葛,此湿热之泻也。

快脾丸、五味丸主之。夫脾胃虚寒而泄泻,人人知之;脾胃实热而泻,有不知者,大凡着书立说,不能尽举,有虚寒一条,即有实热一条,故着积热食积之脾实热泻,随着脾虚脾寒之不足泻,则虚实并着,学人可以类推矣。

[卷四:泄泻论] 附诸贤论 

《准绳》云:用收涩以治滑,须分热滑寒滑。寒滑可以收敛,热滑未宜收也。如泻已愈,至明年此月日复发者,有积根于中。如痢症休息痢相等看,然亦分热积寒积治之。热积寒下,寒积温下。真元不足,佐以补元之药。脾虚不运,大安丸以助脾。赵以德云:泄泻寒脱而虚,殆似绝者,急灸气海,饮人参膏而愈。治肾虚不能司禁闭者,肾气丸峻补其肾。痰积在肺,肺气下降,大肠不禁者,清上焦之痰,则肺气清而大肠之泻自愈。治思虑伤脾,脾气郁结,不能升举,陷入下焦而泄泻者,开其郁结,升举清阳之气。东垣云:凡泻而水谷不化,谓之飧泄,乃清气不升,古人皆以升浮之味,升举胃气,脾胃清和,则水谷消而湿自化。

不比治湿,利小便,在下者引而竭之之例。故曰胃中湿胜而成泄泻,宜助甲胆,以风胜之,人但知脾病恶湿,利湿则泻自止,不知久泻传虚,脾胃之清气下陷者,反用升举清阳之气,鼓舞脾胃之妙也。《内经》云:小便不利,无问标本,先利小便。又云:诸泄利,小便不利,先分利之。又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此正在下者引而竭之之法。但可治湿气侵入,初病暴病者,若漫用之,则降而又降,脾胃失阳和之令,而阴阳愈不能分泄矣。戴氏曰:泻水腹不痛者,湿也,若泻势缓慢,泻次匀下,完谷不化,脾虚也。泻水腹痛,泻次不均,痛一阵,泻一阵,火也。或多或少,肠鸣漉漉者,痰也。腹皮成条扛起,痛而欲利,利后稍减者,食积也。又按之张三锡曰:泄泻之症,湿火痰虚暑积风冷,八者之殊,必以渗湿燥脾为主,而随症加减。湿则利之,火则清之,寒则温之,虚则补之,痰则豁之,暑则祛之,泻则消之,风则散之。此其大法也。八症既明,三虚宜讲。三虚者,脾虚、肾虚、肝虚也。脾主制水,饮食伤脾,则不能运化水谷而成泄泻。肾主闭藏,色欲伤肾,则失封闭之权而成泻。肝主施泄,恼怒伤肝,则木能克土,而彰施泄之令。三者皆令泄泻,然肝肾二经不恒见,惟脾家泄泻者为多。夫人饮食偶伤,便令泄泻,又尝论泄泻疟痢,同乎一源,皆由暑月伤脾,初伤便作泄泻为轻,停滞既久,而作疟作痢者重。而疟与痢,又有分别。饮食伤脾成痰,充塞胸膈则为疟;饮食成积,胶乎肠胃则为痢。故曰无痰不成疟,无积不成痢。夫泄泻疟痢之由,不一而足,此只论饮食伤脾而成泄泻疟痢耳。节斋曰:泻本属湿,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作,须看时令寒热燥湿,患病新久虚实而治。大法渗湿、补脾、消导、分利。若久病脾虚下陷,宜以风药升提,肠胃虚滑,又当补涩。

[卷四] 霍乱论 

秦子曰:霍乱之症,心腹绞痛,上吐下泻,躁乱烦闷,甚者转筋。以经络而论,主于阳明肠胃,若但吐利而无腹痛烦乱之类,乃吐利,非霍乱也。今列外感者六,内伤者四。(其有外感内伤兼见者,则于治法中详之。) 

[卷四:霍乱论] 外感霍乱 

【湿气霍乱之症】既非饮食所伤,无七情恼怒,但因时令湿淫之气,一旦挥霍撩乱,吐泻水饮,此外感岁土湿郁之症。《内经》云:太阴所至,土郁之发,民病霍乱、呕吐注下,即【湿气霍乱之因】湿土司政,从气太过,脾胃主土,恶湿喜燥,今以湿土之气太过,中【湿气霍乱之脉】或见沉伏,或见促止,或见代结,或见濡软。

【湿气霍乱之治】仲景用五苓散,今推展平胃散,正气散,加青藿香。若应汗者,防风

五苓散

治不吐下泻。

白术猪苓泽泻肉桂白茯苓

平胃散

见湿泻门。治胃家作呕。

不换金正气散

治表邪发热。

苍术浓朴陈皮甘草木香鲜藿香

防风胜湿汤

防风荆芥苍术白芷羌活川芎 

[卷四:霍乱论] 外感霍乱 

【风气霍乱之症】无饮食内伤,七情恼怒,但因时令风淫,头痛身热,上吐下泻,心腹痛,甚则转筋,此风木太过之症。《内经》云:岁不及,风乃大行,民病霍乱飧泄,即此症【风气霍乱之因】岁土不及,风木太过,来克中土,则风淫木贼,水谷不化,而霍乱餐【风气霍乱之脉】浮紧风寒,浮数风热,浮濡风湿。左关脉浮,风木之邪。右关脉浮,【风气霍乱之治】风寒、败毒散,风热、家秘神术汤,风湿、海藏神术汤。风木之邪,柴胡防风汤,内兼食滞者,荆防平胃散。

防风败毒散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枳壳陈皮葛根甘草

家秘神术汤

苍术防风石膏三味同煎。

海藏神术汤

苍术防风

柴胡防风汤

柴胡防风羌活

荆芥防风汤

治表里两兼之症。

荆芥防风苍术浓朴陈皮甘草 

[卷四:霍乱论] 外感霍乱 

【热气霍乱之症】时值湿热,心腹绞痛,上吐下泻,烦闷扰乱,昏不知人,此热淫所胜【热气霍乱之因】暑热行令,岁土混浊,挥霍撩乱,即《内经》所云岁土不及,时有【热气霍乱之脉】少见洪数,或见沉数,或见促止,或见躁疾。

【热气霍乱之治】清暑益元散、家秘甘露饮、黄连香薷饮,煎热,冲益元散服,内兼停

清暑益元散

香薷鲜藿香煎汤,调六一散。

家秘甘露饮

人参薄荷葛根滑石泽泻鲜藿香甘草白茯苓麦门冬水煎,冷冻饮料。

黄连香薷饮

见中热。

栀连平胃散

见口眼斜、呃逆。

[卷四:霍乱论] 外感霍乱 

【寒气霍乱之症】时值暴寒,恶寒身痛,腹痛吐利,唇青爪青,此寒气霍乱,即仲景三【寒气霍乱之因】阳气素虚,中气不足,偶值时令寒邪,直中三阴,则阴寒霍乱之症作【寒气霍乱之脉】脉多沉迟,或见沉伏,或见沉紧,寒重阳竭,六脉不至。

【寒气霍乱之治】太阴霍乱,理中温、补中汤。少阴、厥阴霍乱,四逆汤。内有停滞者

理中汤

见前。加陈皮、青皮,名治中汤。

补中汤

白术人参干姜茯苓陈皮甘草

姜附四君子汤

干姜附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四逆汤

甘草干姜附子桢按:张戴人曰,霍乱之症,皆风湿三气之邪,脾土被风木所克,郁则热乃发,火炎上,故呕吐。呕吐者,也。湿土下注,故注泄者,湿也。风急甚则转筋,转筋者,风也。此三条,即发内经土郁之发,则霍乱下注,风乃大行,则霍乱飧泄,有热至,则霍乱吐下之三条也。明理论叙仲景用理中汤、四逆汤,治伤寒霍乱,此正论寒邪直中三阴 

[卷四:霍乱论] 内伤霍乱 

【痰饮霍乱之症】先胸前懊不舒,心胁下闷痛,时时欲呕,兀兀欲吐,或时腹如雷鸣,或时怔忡惊悸,忽尔呕泻,胸腹大痛,此痰饮霍乱也。

【痰饮霍乱之因】脾气素虚,水饮不节,起居不谨,郁结成痰,聚于中脘,阻其升降之路,呕利交作,遂成痰饮霍乱之症。

【痰饮霍乱之脉】脉多滑大,沉滑痰饮,滑数痰热,或见沉弦,或见伏结。

【痰饮霍乱之治】呕多者属上焦,二陈汤、平胃散,加鲜藿香叶。泻多者属下焦,导痰汤。外冒三气者,兼风湿热三气治之。

二陈汤

见中暑泻。

平胃散

见湿泻。

导痰汤

见痰积泻。

[卷四:霍乱论] 内伤霍乱 

【食气霍乱之症】胸前饱闷,胀痛嗳气,吐泻交作,呕出食物,泻下酸馊,此食气霍乱【食气霍乱之因】饮食过饱,损伤中气,不能运化,膏粱浓味,肠胃凝泣,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又值风暑湿之邪外袭,则挥霍撩乱,此症患者独多。

【食气霍乱之脉】或见滑大,或见沉实,填塞太仓,脉反沉伏。

【食气霍乱之治】在上因而越之,当用盐汤探吐之。在中者,枳朴平胃散消之。在下者,,湿则利湿,暑用清暑。温散,败毒散,清散,冲和汤。

枳朴平胃散

枳实浓朴苍术陈皮甘草

枳朴大黄汤

见痰饮门。

羌独败毒散

见痧胀腹痛。

羌活冲和汤

见寒邪泻。

[卷四:霍乱论] 外感霍乱转筋 

【转筋之症】霍乱后,腿筋收引,甚则转折挛缩,遍身疼痛难忍,俗名抽筋泻,此乃外【转筋之因】阳明主束骨而利关节,润养宗筋,今因外感风寒暑湿热之气,一时暴吐暴下,宗筋失养,外感之邪,又束其故热,无从发泄,则筋转而抽痛矣。

【转筋之脉】脉多微涩,或代而散,或隐而伏,不可凶断。

【转筋之治】宜祛风湿,清暑。风胜者,平胃散,加荆芥、防风、木瓜、秦艽。湿胜者,平胃散,加秦艽,木瓜。气胜者,清暑汤。转筋主阳明,倍用木瓜、秦艽。转筋虽主乎火,若外有风寒所束,或无汗脉伏,忌用木瓜、秦艽酸收之味,又忌寒凉抑渴,必用羌

平胃散

见腹痛。

清暑益气汤

见咳嗽。

羌独败毒散

见痧胀腹痛。

[卷四:霍乱论] 内伤霍乱转筋 

【转筋之症】四肢牵引,筋急抽搐,痛不甚痛,见于霍乱之后,较之外感转筋,则缓而【转筋之因】吐泻太多,津液暴亡,不能荣养筋脉,则筋急而搐矣。

【转筋之脉】多见细数,或见空大,或见双弦。

【转筋之治】补肝散,加木瓜、秦艽,活血散,加木瓜、秦艽。内伤转筋,主肝经者多,故宜养血生津,舒筋活血,人参竹沥汤最妙,兼治痰,霍乱转筋。外冒三气,兼用风湿热治

补肝散

川芎陈皮生姜防风当归身白芍药羌活木瓜秦艽

活血散

当归白芍熟地川芎苍术黄柏秦艽木瓜

人参竹沥汤

见中风门。

[卷四:霍乱论] 外感霍乱烦渴 

【外感烦渴之症】霍乱吐泻后,心下烦闷,渴而引饮,唇口干燥,热能消水,此阳火内【外感烦渴之因】夏秋之交,暑热伤人,吐下交作,上下分消,则烦渴作矣。

【外感烦渴之脉】脉多沉滑,或见沉数,或见躁疾。

【外感烦渴之治】知母石膏汤,或葛根清胃汤,人参白虎汤,或兼清肺饮,止渴汤。

知母石膏汤

知母石膏麦冬甘草粳米竹沥加灯心。虚人加人参。渴甚加天花粉。

葛根清胃汤

黄连葛根升麻甘草生地山栀丹皮渴甚加石膏、人参、知母、花粉。

人参白虎汤

人参石膏知母麦冬甘草水煎冲梨汁半杯温服。

止渴汤

人参麦冬茯苓桔梗花粉葛根泽泻甘草 

[卷四:霍乱论] 内伤霍乱烦渴 

【内伤烦渴之症】吐泻后,心烦而渴,渴不引饮,不能消水,干在口而唇舌不干,此因【内伤烦渴之因】大吐泻后,重亡津液,阴亡神躁,意乱烦心,则有内伤烦渴之症矣。

【内伤烦渴之脉】沉细而软,或见躁疾,或沉细而数,或浮大而空。

【内伤烦渴之治】脉若细软,人参生脉散、人参竹沥汤。脉细而数,六味地黄丸。脉

人参生脉散

人参麦冬北五味

人参竹沥汤

人参汤冲竹沥服。

六味地黄丸

见前。

[卷四:霍乱论] 附干霍乱(即绞肠痧) 

【干霍乱之症】身热烦闷,胸腹绞痛,手足逆冷,升降不通,不吐不泻,名干霍乱症【干霍乱之因】积温成熟,积热成燥,又感时行燥热之气,外蒸内酿,燥甚于中,不得流利,则上不得吐,下不得泻,而成干霍乱之症也。

【干霍乱之脉】脉多沉伏,或见洪数,或见滑大,或见沉数。

【干霍乱之治】上焦痛,多用冷盐汤以探吐。中焦痛,多急刺委中穴、少商穴,并刺十指出血,煎藿香汤,调益元散,以滑顺大肠。若脉沉伏,再用气药疏通经络。

藿香汤

调六一散温服。

[卷四:霍乱论] 附诸贤霍乱论 

刘河间云:吐下霍乱,三焦为水谷转化之道路,热气甚,则传化失常,而为吐泻霍乱。

火性急速,火性躁动故也。世俗止谓停食者,特一端耳。转筋者,亦是肝木自甚,肝热烁燥于筋,故筋急而挛痛,实非寒主收引之谓,此发火热霍乱一门也。巢氏云:霍乱者,由阴阳清浊二气相干,乱于肠胃之间,因遇饮食太过,忽然心腹绞痛,挟外邪者,身发寒热,头痛身疼,无外邪者,但见心腹绞痛吐泻而已。又有饮酒食肉,浓味稠粘。又或生冷不禁,露庭当风,入于三焦,传于脾胃,皆成霍乱,此发饮食霍乱一门也。张戴人曰:风湿三气,合而为邪,脾土得风,则热乃发。发则火炎上,故呕吐者,也。脾土得湿则下注,故注泄者,湿也。风急甚则转筋,故转筋者,风也。此申明《内经》运气之风湿热三条也。王海藏云:风湿热外至,生冷食内加,内外合病,乃成霍乱。总括外感内伤霍乱致病之由也。

[卷四:霍乱论] 附诸贤转筋论 

陈无择云:转筋者,以阳明养宗筋,属大肠,今因感六淫之邪;内伤饮食油腻,暴吐下,津液顿亡,宗筋失养,必致挛缩,甚则囊缩甲青而难治也。刘宗浓云:冷热不调,阴阳相搏,风寒乘之,而为挛缩急痛也。河间云:转筋皆属于火,内有郁火,外束风寒。丹溪又谓属血热,血中有热,外被风寒,皆能霍乱转筋也。准绳云:霍乱之症,多由伏暑而作,病之将作,必先腹中痛,吐泻之后,若见转筋者,此阳明经内有积热,外有风寒,必须发散表邪。故曰转筋者,风也。手足厥冷者,表邪内伏也。身热烦渴多汗者,暑也。四肢重,骨节烦痛者,湿也。故霍乱转筋,有汗脉出者,方可清热。若无汗脉伏,四肢厥冷,必秦子曰:霍乱之症,多有转筋,多有四肢厥冷。若厥冷无脉,而兼见转筋者,悉属阳火抑遏,并非阴寒之症。盖厥冷而不转筋,则有阴寒阳火之分。若厥冷而神志清爽,手足不能动移,乃是阴厥。若神志昏沉,手足虽冷,仍能扬动,悉是阳厥。故夏秋霍乱,四肢厥冷,本是暑热内伏,然虽是暑热,既经内伏,不用寒凉。若以寒凉抑遏,则手足何由得温,六脉何由得出,理宜升散表邪,疏通经络,则手足得暖,六脉得出。凡此皆是表有风寒,一经吐泻,表邪乘虚内陷,外见假寒,则手足厥冷,外邪不得作汗,此热深厥亦深也。误认脉伏为阴厥,遽投热药,死不旋踵。即知其热厥,误用寒凉,则外邪愈伏,到底亦死。故余缔思升阳散火,则邪汗自来,表邪自解而愈。更有手足温,六脉出,又现紫而愈者。再按夏秋外感疫痢,内伏暑热,外被风寒雨湿,束其肌表,恶寒身痛,下痢纯血,或下血水,或下黑色,胸前满闷,呕吐不食,误用芩连大黄,则在表之疫邪内陷,不死不休。余亦用升阳散火汤,败毒散,有汗大出而愈者,有发紫斑而愈者,若汗不出,则病不愈而斑不化矣,此又以发汗为化斑者也。夫痢疾中夹带外感,人人知矣。夹带发斑,人所不知也。霍乱中夹带表邪,人知之者,霍乱中夹带发斑,人所不知也。夫发斑而忌苦寒。人知之矣。化斑而忌寒凉,人所不知也。总之,有表症,无汗脉浮,或脉伏,发表即是发斑。斑出而不化,热不解,表症尚在者,散表即是化斑。有汗,无表症,脉沉数,清里即是发斑,斑出后,表解而里热,清 

[卷四] 腹痛论 

秦子曰:痛在胃之下,脐之四旁,毛际之上,名曰腹痛。若痛在胁肋,曰胁痛。痛在脐上,则曰胃痛,而非腹痛。今列外感者五,内伤者十。

[卷四:腹痛论] 外感腹痛 

【风气腹痛之症】风冷着腹,即患腹痛,或发寒热,腹中攻注,或腹中作响,大便作泻【风气腹痛之因】偶值衣被太薄,外又风气所伤,风与寒常相因,风气入于肠胃,传于【风气腹痛之脉】浮缓不数,乃是风冷。或见沉缓,风邪内伏。左关浮弦,风入肝胆。

【风气腹痛之治】脉浮缓者祛风,脉沉弦者和里,寒热脉浮,防风汤。腹中作响,大便泻,平胃五苓散,加防风。脉迟者,建中汤加防风。左脉浮,柴胡汤。右脉浮,干葛汤。

防风汤

防风葛根柴胡桂枝甘草白芍药

平胃五苓散

见痢疾门。

建中汤

桂枝饴糖甘草生姜白芍药胸前饱闷加砂仁、木香,以行甘甜之滞。有寒加炮姜。

柴胡汤

见前。

干葛汤

见前。

[卷四:腹痛论] 外感腹痛 

【寒气腹痛之症】面黄唇白,手足多冷,恶寒不热,二便清利,腹中绵绵作痛,此寒【寒气腹痛之因】腹主太阴,其人阳气不足,又冒外寒。《内经》云:寒气入经,卒然而痛,此寒气之能令入腹痛也。

【寒气腹痛之脉】脉多沉伏,或见微弱,或见弦紧,或见迟弦。

【寒气腹痛之治】左关弦紧者,宜散寒,桂枝芍药汤。右关迟弦,《金匮》建中汤。六脉沉伏,四肢冷,四逆汤。六脉微弱,中气虚寒,理中汤。

桂枝芍药汤

桂枝陈皮甘草生姜白芍药

《金匮》建中汤

桂枝生姜芍药甘草饴糖大枣广皮砂仁

四逆汤

甘草干姜附子

理中汤

见前。

[卷四:腹痛论] 外感腹痛 

【暑湿腹痛之症】热令当权,忽尔腹中作痛,肠中作响,痛泻交作,此暑湿霍乱之类【暑湿腹痛之因】夏令暑湿之邪,与肠胃水谷互相混乱,暑热不得发越,食气不得运化,而诸腹作痛之症成矣。

【暑湿腹痛之脉】伤暑脉虚,腹痛脉大。虚大弦数,暑热之痛。滑大而数,暑食所伤。

痛极郁遏,脉反沉伏。

【暑湿腹痛之治】脉洪大者,黄连香薷散。脉弦数者,清热胜湿汤。痛一阵,泻一阵,平胃散煎汤,调六一散。寒热脉伏,或寒热脉浮大,皆宜发表,败毒散。大便结,浓朴三物汤。腹痛呕吐,藿香正气散。

黄连香薷散

川黄连香薷白扁豆浓朴呕吐加藿香。胸前饱闷加枳壳。小便不利加六一散、木通汤。大便结加大黄。恶寒身热加羌活、防风。

清热胜湿汤

黄柏黄连泽泻苍术浓朴白茯苓陈皮甘草

平胃散

浓朴陈皮甘草熟苍术

六一散

滑石甘草

败毒散

羌活独活川芎荆芥防风前胡柴胡桔梗陈皮甘草

浓朴三物汤

浓朴枳实大黄

藿香正气散

浓朴陈皮苍术甘草半夏藿香 

[卷四:腹痛论] 外感腹痛 

【燥火腹痛之症】满腹刺痛,攻注胁肋,口渴身热,烦躁不寐,小便黄赤,不吐不泻,此燥火腹痛之症也。

【燥火腹痛之因】或令值燥热,或燥金司政,燥气伤人,肠胃干涸,不得流利,不通则痛,此燥火腹痛也。

【燥火腹痛之脉】多见躁疾,躁则为燥,疾则为热,躁疾兼见,则为燥热。

【燥火腹痛之治】脉数应下者,芍药黄连汤。攻刺胁肋者,柴胡清肝饮。目黄便赤,痛连小腹,合本事凉膈散。

芍药黄连汤

当归川连大黄甘草赤芍药失气者倍大黄。

柴胡清肝饮

治肝胆有热。

柴胡青皮枳壳山栀木通钩藤苏梗黄芩知母甘草

龙胆泻肝汤

黄芩山栀知母天冬麦冬龙胆草黄连柴胡人参甘草

葛根石膏汤

干葛石膏知母粳米

木通汤

见前。

益元散

即六一散。

四顺饮

当归大黄白芍药怀生地

《本事》凉膈散

芍药连翘薄荷大黄桔梗山栀仁葛根 

[卷四:腹痛论] 外感腹痛 

【痧胀腹痛之症】忽尔胸腹胀痛,手足厥冷,指甲带青,痛不可忍,不吐不泻,或吐或泻,按之痛甚,俗名绞肠痧,此即痧胀腹痛之症也。

【痧胀腹痛之因】或沿海之地,或山岚之间,或风木之邪,燥金之胜,一切不正之气,袭人肠胃,则为痧毒而腹痛作矣。

【痧胀腹痛之脉】脉多数大,或多促结,痛极而结,脉反停歇。

【痧胀腹痛之治】十指青冷,刺指出血,欲吐不吐,盐汤探吐,攻刺胁肋,则刺期门。

或人名曰放痧。恶寒发热,脉浮大者,败毒散。

羌独败毒散

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桔梗防风荆芥广皮甘草川芎桢按:以上五条,皆外感腹痛,故另列于前。

[卷四:腹痛论] 内伤腹痛 

【热积腹痛之症】身热腹热,烦躁不寐,时作时止,痛则汗出,或痛而作声,或痛而一泛即欲下痢,一利即止,此热积腹痛之症也。

【热积腹痛之因】或膏粱酒热,曰积于中,或心肝火动,煎熬于内,或多食过饱,停积发热,凡此皆热积腹痛之症也。

【热积腹痛之脉】右关滑数,肠胃积热。左关弦急,肝胆有火。热积内伏,脉反沉伏,按之良久,应指劈劈。

【热积腹痛之治】膏粱浓味者,枳壳川连汤。痛而欲痢,痢后稍减,片时复痛,承气汤选用。酒热成积者,栀连平胃散,加枳、葛。食积发热者,保和丸,加枳、连。右关洪数者,清胃汤。左关洪数者,龙胆泻肝汤。

枳壳川连汤

枳壳川黄连胸前满闷加砂仁末。小便不利加木通、滑石。大便结加大黄、玄明粉。

承气汤

大黄枳壳浓朴芒硝

栀连平胃散

浓朴陈皮甘草山栀葛根熟苍术川连枳壳小便赤加木通、滑石。大便结加大黄、芒硝。胸满闷加砂仁、白蔻仁。目黄胆色

保和丸

山楂神曲半夏白茯苓莱菔子陈皮连翘积热重加川连。胸满闷加枳壳、浓朴。

清胃汤

升麻山栀甘草丹皮川黄连

龙胆泻肝汤

柴胡黄芩山栀知母天冬麦冬胆草人参甘草川黄连 

[卷四:腹痛论] 内伤腹痛 

【寒积腹痛之症】绵绵而痛,无增减,得热稍止,得寒更甚,身无热,小便清利,痛则下痢,此寒积腹痛之症也。

【寒积腹痛之因】真阳不足,身受寒邪,口伤生冷,胃阳不能腐熟消化,则寒积凝滞,不得宣行,而腹痛矣。

【寒积腹痛之脉】脉多沉迟,或见沉紧,或见沉弦,或见沉涩,寒冷太甚,脉至沉伏。

【寒积腹痛之治】脉沉迟,理中汤。脉沉紧者,豆蔻丸。脉沉弦者,建中汤。脉沉涩者

理中汤

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

豆蔻丸

青皮半夏麦芽神曲草豆蔻吴茱萸甘草益智仁

建中汤

见前风腹痛。

治中汤

即理中汤,加青皮、木香。

[卷四:腹痛论] 内伤腹痛 

【食积腹痛之症】胸腹胀满,痛不欲食,嗳气作酸,痛而欲利,利后稍减,或一条扛起,手按则痛,此食积腹痛之症也。

【食积腹痛之因】饮食不节,或饥饱伤损,或饱时强食,或气食相凝,或临卧多食,皆成腹痛之症也。

【食积腹痛之脉】右关滑大,或见沉实。迟缓主寒,实数主热。食填太仓,脉乃促结。

食下肠胃,脉必数实。

【食积腹痛之治】胸胀腹痛,不能饮食,枳壳化滞汤。一条扛起,痛而欲利,承气汤选用。食在上脘,宜消不宜下,保和丸、枳术丸。热积应下,三承气汤;寒积应下,煮黄丸。

枳壳化滞汤

枳壳浓朴神曲陈皮麦芽莱菔子砂仁

承气汤

保和丸

以上二方,见前积热腹痛。

煮黄丸

见前气结腹痛条。

[卷四:腹痛论] 内伤腹痛 

【痰积腹痛之症】时痛时止,利下白积,光亮不臭,或恶心眩运,或响如雷鸣,此痰积【痰积腹痛之因】饮食入胃,赖脾土运化,其人胃阳不能腐熟,脾阴不能运化,则停积【痰积腹痛之脉】脉多滑大,滑主于痰,大主于积;滑大兼见,必是痰积。痰积内伏,【痰积腹痛之治】眩运恶心者,二陈汤。胸膈不舒,痰热结聚上焦,《济生》栝蒌丸。

白积自下,导痰汤。痛甚应下者,滚痰丸。

二陈汤

陈皮甘草白茯苓制半夏

济生栝蒌丸

栝蒌枳实桔梗制半夏

导痰丸

陈皮枳壳甘草制半夏陈胆星赤茯苓应下者,加大黄。

滚痰丸

大黄黄芩沉香青礞石 

[卷四:腹痛论] 内伤腹痛 

【酒积腹痛之症】痛而欲利,利下黄沫,天明即发,饮酒痛甚,小便赤涩,此酒积腹痛之症也。

【酒积腹痛之因】其人浩饮无度,谷肉留滞于中,热气聚积于内,湿热伤脾,则酒积腹【酒积腹痛之脉】多见洪大,洪数主热,实大主积,滑大洪数,酒湿之积。酒积内伏,【酒积腹痛之治】痛而欲利,脉沉数者,枳壳大黄汤。口苦舌干,干葛清胃汤。利下黄沫,栀连平胃散加枳壳。小便赤涩,益元散。

枳壳大黄汤

枳壳大黄陈皮木通葛根浓朴甘草胸满闷加豆蔻、砂仁。

干葛清胃汤

升麻葛根甘草川黄连口干脉大加石膏、知母。

栀连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川连、山栀、枳壳、桔梗。

益元散

即六一散,见前。

[卷四:腹痛论] 内伤腹痛 

【虫积腹痛之症】腹中有块,块或耕起,痛而能食,时吐清水,或下长虫,面见白点,唇无血色,或爱食一物,肚大青筋,此虫积腹痛之症也。

【虫积腹痛之因】脾为太阴,专主于腹,喜燥恶湿。若脾胃湿热,则水谷停留,湿热化生,虫积易成,而腹痛矣。

【虫积腹痛之脉】乍大乍小,乍数乍缓,或见沉滑,或见沉涩,虫积牢固,其脉沉实。

【虫积腹痛之治】腹中有块,秘方万应丸。时下长虫,追虫丸。平居调理,宜用健脾消

秘方万应丸

三棱莪术槟榔陈皮橘红芜荑雷丸鹤虱干漆砂仁神曲使君子麦芽木香胡黄连炙甘草

追虫丸

黑丑槟榔雷丸南木香史君子苦楝根皮 

[卷四:腹痛论] 内伤腹痛 

【血滞腹痛之症】不作胀,不饱满,饮水作呃,遇夜更痛,痛于一处,定而不移,服行气消化之药不应,以热物熨之稍减,此血滞停瘀之症也。

【血滞腹痛之因】气血通流,人乃不病,若恼怒伤肝,思虑伤脾,焦劳伤心,甚至跌扑伤损,辛辣不禁,血乃凝滞,腹乃痛矣。

【血滞腹痛之脉】多见芤涩。或见沉细,血滞停瘀,或亦牢实,停蓄发热,脉亦数疾。

者,去桂枝,血行之后,腹仍痛者,戊己汤加陈皮以和其气。

桃仁当归汤

桃仁当归丹皮郁金泽兰叶楂肉红花山栀赤曲赤芍药

桃仁承气汤

桃仁大黄芒硝甘草桂枝

家秘戊己汤

治血虚腹痛,加陈皮,并治气滞。

白芍甘草陈皮 

[卷四:腹痛论] 内伤腹痛 

【血虚腹痛之症】偎偎作痛,如细筋牵引,下引小腹,上引肋梢,肢体瘦弱,面色痿黄,腹虽痛而不饱闷,痛无定处,此血虚腹痛之症也。

【血虚腹痛之因】或瘦人多火,阴血日涸,或去血过多,阴分日亏,或忧思过度,煎熬真阴,则诸经凝泣而腹痛矣。

【血虚腹痛之脉】多见细涩,或见虚微,阴虚阳旺,乃见细疾。气离血散,弦细而极。

旺,脉见细数,知柏四物汤、归芍地黄丸。

戊己汤

治血虚腹痛。家秘加陈皮。

白芍甘草

补肝散

家秘治血虚诸痛。

当归川芎秦艽羌活熟地黄白芍药

逍遥散

茯苓柴胡白术陈皮甘草当归身白芍药

知柏四物汤

当归川芎知母黄柏白芍药熟地黄加黄即合当归补血汤。

归芍地黄丸

见前。

[卷四:腹痛论] 内伤腹痛 

【气结腹痛之症】胸腹胀满,痛应心背,失气则痛减,气闭则痛甚;服破气之药稍减,服补气这药则愈痛,此气结腹痛之症也。

【气结腹痛之因】怒则气逆,思则气结。若人忧愁思虑,恼怒悲哀,皆能郁结成病。或气食相凝,用力劳动,起居不慎,则气亦伤结而痛作矣。

【气结腹痛之脉】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迟气寒,沉数气热。沉伏气凝,沉涩气结。

【气结腹痛之治】心腹胀者,枳朴香砂汤。痛应背心,气结痰凝者,二陈四七汤。痛攻胁肋者,枳壳青皮饮。气食相凝,脾家中气郁结,调气散。恼怒伤肝,木气不得条达,柴胡清肝饮。气结便实,脉数应下者,浓朴大黄汤。脉迟应下者,煮黄丸。气寒而结,当归散。气热而

枳朴香砂汤

枳壳浓朴香附砂仁

二陈四七汤

茯苓陈皮甘草苏梗浓朴制半夏

枳壳青皮饮

枳壳青皮木通苏梗

调气散

沉香木香藿香苏梗砂仁白豆蔻甘草白檀香

柴胡清肝饮

柴胡山栀丹皮青皮苏梗白芍药钩藤

浓朴大黄汤

治腹痛脉数应下之症。

浓朴大黄枳壳

煮黄丸

治腹痛脉迟应下之症。

雄黄巴豆霜 

[卷四:腹痛论] 内伤腹痛 

【气虚腹痛之症】面色痿黄,言语轻微,饮食减少,时时腹痛,劳动则甚,按之稍减,此气虚腹痛之症也。

【气虚腹痛之因】或久病汗下,久泻伤元,劳形气散,饥饿损伤,或急于奔走,或勉强行房,气道虚损,则腹为之痛矣。

【气虚腹痛之脉】多见微弱,或见空大,或见细涩,元气虚惫,脉反动急。

【气虚腹痛之治】气怯神倦,脉见微细,四君子汤。遇劳痛甚,脉大无力,补中益气汤。饮食减少,香砂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补中益气汤

治气血两亏,元气下陷之症。

人参白术当归黄陈皮柴胡甘草升麻加茯神、枣仁,又合归脾汤。

香砂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陈皮白茯苓熟半夏藿香砂仁炙甘草 

[卷四:腹痛论] 附肠痈腹痛 

【肠痈腹痛之症】缩脚皱眉,小便如淋,痛有肿处,手不可按,夜来每发寒热,或绕脐生疮,或腹皮紧急,肌肤甲错,或时时出汗,此肠痈腹痛之症也。

【肠痈腹痛之因】或膏粱浓味,蕴积肠胃,或劳动跌扑,损伤气血,或六淫之邪内伏,或恼怒郁结,气血凝聚,或偶有他病,误用温热补塞之药,亦能成痈。

【肠痈腹痛之脉】多见滑数。脉小而数,将有脓也。洪大而数,已有脓也。脉迟而小,未有脓也。脉迟而涩,内蓄血也。

【肠痈腹痛之治】脉小数,将有脓者,四圣散。脉洪而数,已有脓者,薏苡仁汤排之。

内蓄血者,桃仁承气汤。

四圣散

栝蒌(一个)甘草(四钱)没药(二钱)乳香(一钱五分)研末酒调服。

薏苡仁汤

排脓散

上二方,见蓄血。

桃仁承气汤

见血滞腹痛。

凡作痛于内,即防内痈。以其外不现形,最能误人。今以肠痈列入腹痛门,则咳嗽胸痛之肺痈,胁痛寒热之肝胆疽,能食胃痛夜间寒热之胃痈,腰痛之腰注,推之身痛寒热未发之流注,腿痛内溃之附骨痈,皆有下手真诀矣。

[卷四] 小便不利论 

秦子曰:小便不通,非一例也。在外感五运中,则有运气加临,伤寒门,则有热结膀胱,混热发黄,汗下亡津。阴症中,则有寒湿内结。内伤门,则有肺热,心热,肾热,水液偏渗,气化不及,真阴不足诸症,今立外感三条,内伤五条,虽或未尽治法,然亦可以为准绳 

[卷四:小便不利论] 外感小便不利 

【运气小便不利之症】阳明司政,躁热加临,发热烦渴,小便不利,少阴司政。君火行令,发热舌赤,小便不利。太阴在泉,不得小便,病癃闭。厥阴司天。大便泻,小便闭,此运气小便不利之症也。

【运气小便不利之因】《内经》云:阳明司天,天气急,地气明,则民病癃闭。少阴司天,地气肃,天气明,则病淋闭。太阴在泉,湿淫所胜,则小便不利,不及则亦病癃闭。厥阴司天,风湿所胜,风邪入土,水谷偏走大肠,则病溏泄水闭。凡此运气加临,则小便不利矣【运气小便不利之脉】右脉数大。阳明燥热,左脉数大。少阴之别,右脉濡缓,太阴湿淫,左脉浮弦,厥阴风邪。

【运气小便不利之治】阳明燥热,知母石膏汤、清燥汤。少阴君火,导赤各半汤。太阴湿胜,苍术防风汤。水不及,清燥汤。厥阴风湿,防风汤。水谷偏渗大肠,防风四苓散。

知母石膏汤

知母石膏竹叶麦冬

清燥汤

桑叶石膏人参麦门冬枇杷叶杏仁甘草真阿胶

导赤各半汤

生地木通甘草川连麦门冬山栀犀角黄芩知母滑石

苍术防风汤

熟苍术防风

防风汤

见腹痛。

防风四苓散

即四苓散加防风。

[卷四:小便不利论] 外感小便不利 

【伤寒小便不利之症】太阳病,发汗后,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此热结膀胱也。太阳误下,若不结胸,但头汗,身发黄,小便不利,又阳明病,但头汗,身无汗,渴饮身黄,腹微满,小便不利,此湿热所致也。若大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此汗亡津液也。若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小便不利,此里热之症也。夏秋之交,身热便闭,此三时热病也【伤寒小便不利之因】太阳病,卫中阳邪不得外解,内结膀胱之本,则自汗发热消渴,而邪下伏,身发黄而小便不利。阳明病,本多汗,今反无汗,则热不外解,内伏消渴,而小便不利。又阳明病,里有热结,肠有燥屎,则小便不利。三时温热之令,热邪不从外解,内伏小肠膀胱,则亦小便不利。

【伤寒小便不利之脉】身热脉浮,热结膀胱,动数变迟,太阳误下、右脉洪数。阳明湿热,六脉虚微,内亡津液。六脉沉数,里热便结。

【伤寒小便不利之治】热结膀胱者,仲景用五苓散,今推展羌活木通汤,阳明湿热,茵陈汤、平胃四苓散、猪苓汤。脉虚亡津液,生脉散合当归补血汤。里热便结,二便俱闭者,八正散。若温热病,小便不利,宜用清利之剂,如猪苓汤、导赤各半汤治之。

五苓散

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肉桂

羌活木通汤

羌活(三钱)木通(三钱)

茵陈汤

茵陈大黄栀子

四苓散

即五苓散去肉桂。

猪苓汤

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

生脉散

人参拣冬北五味

当归补血汤

当归(三钱)黄(三钱)

八正散

车前子木通瞿麦蓄滑石甘草梢大黄山栀

导赤各半汤

见前。

[卷四:小便不利论] 外感小便不利 

【阴寒小便不利之症】骨节烦痛,不得屈伸,汗出气短,恶风微肿,此寒湿相搏,小便不利也。少阴病,至四五日腹痛,其人或咳,或四肢重痛,或自下利,此寒湿内结。小便不利【阴寒小便不利之因】风寒湿邪,搏于经络,阴寒主闭,湿邪主塞,每多身痛,而小便不利。又有寒湿伤于少阴,阴寒上冲,则咳嗽,阴寒下结关元,则小便不利。

【阴寒小便不利之脉】脉必濡缓,甚则濡迟。右脉濡迟,太阴寒湿。左脉濡迟,少阴寒【阴寒小便不利之治】太阴寒湿,甘草附子汤、术附汤。少阴水气者,真武汤。少阴阴

甘草附子汤

生甘草熟附子

术附汤

白术熟附子

真武汤

白茯苓白芍药生姜白术熟附子

四逆汤

干姜熟附子炙甘草 

[卷四:小便不利论] 内伤小便不利 

【热结小便不利之症】喘咳面肿,气逆胸满,此肺与肠胃有热而小便不利,烦热闷躁,赤便闭,此心与小肠有热而小便不利。腰痛骨蒸,两足心热,此肾与膀胱有热而小便不利。

【热结小便不利之因】肺主通调水道,肠胃主传化水谷,上焦失清化之令,则不能下输膀胱,而小便不利。心与小肠为表里,心移热于小肠,则小便不利。肾与膀胱主下部,司小便,二经有热,则下焦热结,而小便不利矣。

【热结小便不利之脉】右寸洪数,肺经有热。寸数连尺,大肠之热。寸数连关,肺胃皆热。左寸细数,心经之火。左寸大数,小肠之热。左尺细数,肾火之诊。左尺大数,膀胱结热【热结小便不利之治】肺经有热者,清肺饮、黄芩泻白散。大肠有热,黄连枳壳汤。胃热胱结热,车前木通汤。

清肺饮

桔梗黄芩山栀连翘天花粉玄参薄荷甘草

黄芩泻白散

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黄连枳壳汤

见湿热利。

清胃汤

见腹痛。

泻心汤

川黄连(三钱)甘草(二钱)

导赤各半汤

见前。

知柏地黄丸

即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

车前木通汤

车前子(三钱)木通(二钱) 

[卷四:小便不利论] 内伤小便不利 

【偏渗小便不利之症】泄泻不止,水谷不分,腹中漉漉有声,或痛或不痛,小水全无,此水液偏渗于大肠也。

【偏渗小便不利之因】胃为仓廪之官,司纳水谷,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然必藉脾气冲和,乃能营运分利,苟脾元失职,则胃中水谷不得消磨,小肠水谷混浊不化,于是阑门之泌别不清,水谷偏走大肠,而小便不利矣。

【偏渗小便不利之脉】右关弦大,胃家之病。右关弦细,脾气有损。左寸偏弦,小肠之【偏渗小便不利之治】胃有痰饮者,二陈平胃散。胃火不清者,清胃汤。胃寒不能磨化者子汤。脾寒不能腐熟水谷,理中汤。中气衰弱,不能升降阴阳,补中益气汤。脾家有热,不能厘清降浊者,黄连戊己汤,合泻黄散。

二陈平胃散

白茯苓半夏熟苍术浓朴陈皮甘草

清胃汤

见腹痛。

理中汤

人参白术炮姜甘草

导赤各半汤

见前。

木通枳壳汤

木通枳壳二味同煎。

四君子汤

见痢疾。

黄连戊己汤

川连(一钱)白芍药(五钱)甘草(一钱)

泻黄散

防风藿香山栀石膏甘草 

[卷四:小便不利论] 内伤小便不利 

【气虚小便不利之症】气怯神离,面色痿黄,言语轻微,里无热候,唇不焦,口不渴,欲便而不能,此气虚小便不利之症也。

【气虚小便不利之因】或元气素虚,或汗下太过,或病久气弱,或劳形气伤,或起居如惊,三焦气乱,皆小便不利之症也。

【气虚小便不利之脉】右寸脉弱。肺气不足,右关脉弱。中气不足,右尺脉细。膀胱气弱,左寸脉细,小肠气弱。

【气虚小便不利之治】肺气不足者,生脉散。中气不足者,补中益气汤。膀胱气弱,不及州都者,人参车前汤。

生脉散

见前。

补中益气汤

见痢疾。

人参车前汤

人参车前子二味同煎。

[卷四:小便不利论] 内伤小便不利 

【阴虚小便不利之症】内热神衰,肌肉黑瘦,下午咳嗽,小水不通,此阴虚小便不利之【阴虚小便不利之因】肺主生水,肺阴不足,则化源失令而小便不利。肝主施泄,肝阴不足,则亢阳癃闭而小便不利。肾主关门,肾阴不足,则水竭于下而小便不利。

【阴虚小便不利之脉】脉多细数。右脉细数,肺阴不足。左脉细数,肝肾阴虚。

【阴虚小便不利之治】肺阴不足,生脉散、人参固本丸。肝阴不足,海藏四物汤。肾阴不足,知柏天地煎,加玄武胶。肝肾俱虚,肝肾丸。

生脉散

见前。

人参固本丸

人参怀生地怀熟地天门冬麦门冬

海藏四物汤

当归身白芍药生地黄牡丹皮

知柏天地煎

知母黄柏天门冬生地黄

肝肾丸

当归身白芍药天门冬生地黄 

[卷四:小便不利论] 内伤小便不利 

【阳虚小便不利之症】憎寒喜暧,手足逆冷,小腹如冰,心胃无热,此真阳不足而小便【阳虚小便不利之因】肝主施泄,肾主开阖,肝之真阳虚,则施泄无权,肾之真阳,则关门不利,此聚水生病,而小便不利之因也。

【阳虚小便不利之脉】左关沉迟,肝阳不足。两尺沉迟,肾阳不足。六脉沉迟,诸阳亏【阳虚小便不利之治】乙癸同源,肝肾同治,以《金匮》肾气丸、八味丸主之。各经阳虚者,佐以理中汤。

《金匮》肾气丸

即八味丸。加牛膝、车前子。

理中汤

见前。

按:小便不利,真阳不足者,用肾气丸。真阴不足者,用滋肾丸、知柏地黄丸。热结膀胱者,用五苓散、车前木通汤。心移热于小肠者,用导赤散。此分经用方之大法也。然临症用治,又宜化出法外之法,例如家秘用导赤散,以利小便,有三等用法:一加黄芩以清上焦之肺,遵利小便莫如清肺之法也;一加川连以清中焦之心,遵清心火则小便自利之法也;一加黄柏以清下焦肾经之火,遵热结膀胱当清下焦之法也。

又如家秘用清肺饮,以利小便,亦有几等用法:左关脉数,肝胆有火,加青黛、柴胡。

左寸脉数,心经有火,加川连、木通。右关脉数,阳明有火,加干葛、石膏。两尺脉数,肾与膀胱有火,加车前子、黄柏。又如用泻白散以利小便,亦有各条用法:若左关脉数,肝胆见症,加柴胡、黄芩。左寸脉数,心经见症,加木通、川连;右关脉数,肠胃有热,加黄连、大黄。左尺脉数,肾部有火,加黄柏、知母。膀胱有热,加车前子、滑石。按经照脉,对症用药,方能见效。仲景治伤寒热结膀胱,用桂枝五苓散,以散太阳表里,然难用于南方里热之人,家秘化立羌独木通汤。若表散里热,小便不利,用凉膈散以清肺,导赤各半汤以利小肠。若积滞下痢,小便不利,用槟黄丸、香连丸。若先见大便秘结,后见小便不利,用承气汤、八正散下大便。若先见大便泄泻,后见小便不利,用四苓散,实脾分利。更有妇人胎气不宁,小便不利,用养血滋阴,安胎升举。此皆因他病而致小便不利,治本病。治病当察何经主病,何经兼见,上观唇口眼鼻,则知上焦虚实寒热,下观二便通涩,即知下焦虚实寒热。

[卷四] 大便秘结论 

秦子曰:大便秘结之症,外感门有表未解,太阳阳明之脾约,有半表半里,少阳阳明之大便难,又有正阳阳明之胃实,大便硬,又有表邪传里,系在太阴,七八日不大便,又有少阴病,六七日不大便,厥阴下利谵语有燥屎者,以分应下、急下、大下、可下。又互发未可下、不可下。俟之,蜜导、胆汁导等法。内伤门则有积热、气秘、血枯各条之不同,今但立外感两条,内伤三条,亦去繁求约之意也。

[卷四:大便秘结论] 外感便结 

【伤寒便结之症】恶寒身热,大便闭结,此表邪未解,里症又急,即太阳阳明脾约症也。时寒时热,口苦耳聋,大便闭结,此半表半里,即少阳阳明症也。口燥舌黄,恶热多汗,大便闭结,此正阳阳明症也。若表症全除,口燥咽干,大便不通,此少阴里热症也。若手足自温,七八日不大便,脐腹胀满,此太阴里热症也。若烦满囊缩,下利谵语,有燥屎者,此厥阴里热症也。

【伤寒便结之因】肠胃素热,偶因外感风寒,郁而发热,表里互相蒸酿,是以三阳表邪未解,而大便先已秘结矣。若表邪已散,阳明里热不解,亦令大便秘结。若三阳表热,传入三阴,亦令大便秘结。若三阴里热不结,后来返还阳明,亦令大便秘结。

【伤寒便结之脉】左脉浮数,右脉沉数,太阳阳明。左脉弦数,右脉沉数,少阳阳明。

六脉沉数,正阳阳明。沉细而数,三阴里热。

【伤寒便结之治】太阳阳明,仲景脾约丸,今推展羌活汤加大黄,以遵双解表里之法。

正阳阳明者,大承气汤。少阳阳明者,大柴胡汤。言阳明者,即言不大便也;言太阳者,即言有表邪也。若热邪传三阴,大便秘结,三承气汤,随症加减用之。若三阴外传阳明,胃实

脾约丸

麻仁杏仁大黄枳实浓朴白芍药

羌活汤

羌活防风黄芩柴胡大黄

大承气汤

大黄芒硝浓朴枳实

大柴胡汤

柴胡黄芩陈皮甘草大黄 

[卷四:大便秘结论] 外感便结 

【温热便结之症】发热自汗,汗出热仍不减,不恶寒而渴,或壮热唇焦,口渴引饮,谵语神昏,大便不通,此温热便结之症也。

【温热便结之因】经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伤寒论云:若遇温气,则为温病。

更遇温热,则为温毒。温热内结,肠胃燥热,则大便闭结矣。

【温热便结之脉】云岐子云:尺寸浮数,太阳阳明。尺寸洪数,正阳阳明。尺寸弦数,少阳阳明。右关沉数,太阴温热。左寸洪数,少阴温热。左关沉数,厥阴温热。

【温热便结之治】太阳阳明,羌活汤,加大黄、枳壳。正阳阳明,干葛汤加大黄、枳壳。少阳阳明,小柴胡汤加大黄、枳壳。言阳明者,即言不大便也。夫伤寒表解传里,则热邪敛入肠胃,结实粪硬,可用承气下法。今温热病,则邪热散漫诸经,虽热之久者,亦不肯敛入于里,即大便闭结,亦止宜以三阳表药中加通利之药,双解表里之邪,不比伤寒直下者也。

羌活防风柴胡黄芩大黄枳壳

干葛汤

干葛知母石膏大黄枳壳

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大黄枳壳陈皮甘草 

[卷四:大便秘结论] 内伤便结 

【积热便结之症】内热烦躁,口苦舌干,小便赤涩,夜卧不宁,腹中胀闷,胸前苦浊,大便不行,此积热便结之症也。

【积热便结之因】或膏粱积热,热气聚于脾中而不散,或过服温热,热气伏于大肠而干结,皆能令人大便闭结也。

【积热便结之脉】右寸细数,肺热下遗。右寸大数,大肠积热。右关细数,脾家之热。

【积热便结之治】肺热下遗大肠,清肺饮。大肠积热者,黄连枳壳汤。脾家积热者,黄

清脾饮

见前小便不利。

黄连枳壳汤

川黄连枳壳各半同煎。

黄连戊己汤

见前小便不利。

[卷四:大便秘结论] 内伤便结 

【气秘便结之症】心腹胀满,胁肋刺痛,欲便而不得便,此气实壅滞之症也。若质弱形弱,言语力怯,神思倦怠,大便不出,此气虚不振之症也。

【气秘便结之因】怒则气上,思则气结,忧愁思虑,诸气怫郁,则气壅大肠,而大便乃结。若元气不足,肺气不能下达,则大肠不得传道之令,而大便亦结矣。

【气秘便结之脉】盛则沉实,虚则细微。右寸沉实,肺气郁结。右关沉实,脾气郁结。

左关沉实,肝胆气结。右寸细微,肺气不足。右关微细,脾气不足。

【气秘便结之治】肝气壅盛者,枳桔泻白散。脾胃郁结者,平胃二陈汤。肝胆气结者,清肝饮。大肠气结者,枳桔汤。元气不足者,四君子汤。肺虚不能下达,生脉散合参橘煎。

枳桔泻白散

枳壳桔梗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平胃二陈汤

平胃散加茯苓、半夏。

清肝饮

见腹痛。

枳桔汤

即枳壳、桔梗二味同煎。

四君子汤

见痢疾门。

生脉散

见前。

参橘煎

即人参、橘皮二味。

[卷四:大便秘结论] 内伤便结 

【血枯便结之症】形弱神衰,肌肉消瘦,内无实热,大便秘结,此阴血不足,精竭血燥之虚症也。若内热烦热,或夜间发热,睡中盗汗,此阴中伏火,煎熬血干之火症也。

【血枯便结之因】或久病伤阴,阴血亏损,高年阴耗,血燥津竭,则大便干而秘结。若血中伏火,煎熬真阴,阴血燥热,则大便亦为之闭结。

【血枯便结之脉】六脉沉数,血液干枯,细小而数,阴血不足。滑大而数,血中伏火。

津竭者,生脉散、天地煎。血中伏火,滋血润肠汤、脾约丸。

四物麻仁丸

当归白芍药生地黄川芎麻仁生何首乌

生脉散

见前小便不利。

天地煎

天门冬生地黄等分同煎。

滋血润肠汤

当归白芍药生地大黄红花麻仁

脾约丸

见前。

大凡去病真诀,止有毛窍二便,三条去路。故伤寒身热不减,首重发汗解肌;里热不解,又重于清利二便。《内经》治肿胀,惟立开鬼门,洁净府,内外分消。开鬼门者,发汗解肌也,洁净府者,清利二便也。按此三条,初学无有不知,究其下手真诀,则白首皆不知矣。故余着《伤寒大白》,外感症,苦心于发汗、解肌、清利二便三法。着《症因脉治》,首卷之伤寒,独开发汗散邪之法门。末卷反复详论大小二便不利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