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医宗己任编-卷八 西塘感症(下)(杨云峰著)

感症兼病

本是感症。而兼有他病。丹溪先生所谓杂合病也。其治之即当稍变感症成法矣。用载之篇末。以成一家之言。

如挟饮食。嗳气酸臭饱胀者。初起平胃散二陈汤主之。见风症者。配发散药一二味。如升柴薄荷叶。太阳症见者。加羌防。恐太燥。去苍术。见热症者。配酒芩连。口干者。合白虎。作呕者。加浓朴。如经发表多。而壅热通红。气粗。脉牢实。神思昏沉。胸前按之微痛者。视其微甚。用逍遥散。加熟地四五钱至一二两。或本方合小柴胡。

平胃散

苍术(米泔浸炒) 浓朴(姜汁炒) 陈皮 甘草(各等分)

二陈汤

半夏(制) 茯苓 陈皮 甘草(各等分)

加生姜大枣。

如见鼻塞头痛发热。或中脘痞满。呕逆恶心。或痰饮凝积者。参苏饮主之。

参苏饮

前胡(佐) 葛根(臣) 半夏(制臣) 茯苓(臣) 陈皮(臣) 甘草(佐) 枳壳(麸皮炒佐)桔梗(佐) 苏叶(君) 人参(君) 木香(使) 生姜(引) 大枣(引)

人参木香二味。进退用之。见阳明症者。合白虎。

有一种内伤元气不足之病。其人必元气素弱。或作劳辛苦。或因饥馁受亏。或因色欲过度。外症身热。自汗体倦。手足心热。忽时作寒。口不知味。出言懒怯。脉虚大无力者。补中益气汤主之。有一种大虚致感。先以归脾饮补之。待虚回后清邪。

补中益气汤

人参 黄 当归 白术 广皮 甘草 升麻 柴胡

加生姜大枣。

此方俱用轻剂。分量极少。总看病之微甚。为药之多寡可也。六要黄 一钱。人参病甚者一钱。炙草五分或七分。归术各七分。陈皮五分。升柴二味酒炒。各三分。多汗蜜拌炒。(此方如气血大虚者。参 术归草可加至数钱之多。不可拘泥。)

见头痛项强太阳症者。配羌防。挟饮食者。配朴半。往来寒热者。配黄芩。热甚者。合白虎。病久虚而邪不得汗解者。配益母草红花酒芩连。舌胎干燥黄焦。热甚挟虚。而津液不得上行者。本方合白虎。

归脾饮

人参(君) 黄 (臣蜜炙) 茯神(臣) 白术(臣) 甘草(臣) 枣仁(炒研臣) 当归(君) 远志(佐) 龙眼肉(使) 煨姜(引) 大枣(引)

挟火者。配黑山栀牡丹皮。甚者配酒黄连。名加味归脾饮。

有一种中暑症。自汗背寒面赤。面部必通红紫胀。眼白必黄。或兼头痛气粗。发躁狂乱。审知阳明的确。用白虎汤。(倘脉不洪大。无消渴。恐白虎汤难投。如脉洪消渴悉见。当有背寒目黄。亦宜桂枝白虎。或加苍术可也。否则不如东垣清暑益气为稳。

有一种头痛妄言。两胫逆冷。胸腹满。多汗。其人常伤于湿。因而中暑。名曰湿温。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

治在太阴。不可发汗。白虎加苍术汤主之。保命云。立夏之后。至立秋处暑之间。伤寒者。身多微凉。自汗。四肢沉重。谓之湿温。苍术石膏汤主之。(即白虎加苍术汤。或先用人参白虎数剂。湿温一症。极不易治。清之则邪益陷。燥之则津即槁。补之助桀为虐。必纠缠生变耳。近代温病条辨之三仁汤。法极精妙。盖专究三焦立法。较白虎苍术六经法。更胜一筹矣。)

苍术石膏汤

苍术(佐) 石膏(君) 知母(臣) 甘草(使)

如夏月坐凉亭水阁高堂大厦中纵食瓜果生冷。亦能中寒。不可泥于盛夏。禁用热药也。附子理中汤。(大顺散冷香饮子。并皆佳妙。)

有夏月因劳役。饮食失节。又伤冷冻饮料得疾。右三部沉细而微。太阴症也。左三部微浮而弦。虚阳在表也。身体沉重。四肢逆冷。自利清谷。引衣自覆。气难布息。懒于言语。此脾受寒湿。中气不足也。法当用四逆汤。但内经有用热远热之戒。是宜从中治。中治者温之也。钱氏白术散加升麻主之。一再服后利止身温神出。可用异功散治中汤辛温之品二三剂。

附子理中汤

附子(臣) 人参(君) 白术(臣) 干姜(炮佐) 甘草(炙佐) 生姜(使)大枣(使)

钱氏白术散

人参(君) 白术(君) 茯苓(臣) 甘草(炙臣) 藿香叶(佐) 木香(使) 葛根(佐)

治中汤

陈皮(佐) 青皮(佐) 人参(君) 白术(臣) 干姜(炮使) 甘草(臣)

有一种色欲过度。腠理疏豁。寒邪乘虚而直入于三阴之经。名曰阴症。乃初起不见热症。暴病也。所谓直入阴经者。乃心肝脾肺肾之经。受肃杀严寒之气。由肌肉间之经络。直逼脏中。或心或肝或脾或肺或肾。生气被伤。不得通达。便成阴症也。此时急以热药。根据经通之。渐渐温热。使脏中热气。得通于肌肉间之经络也。须以理中汤四逆汤真武汤等类。辨症治之。有一种阴症直入肾少阴之经。欲事后感寒。或多欲阳虚。寒乘虚入。脐腹绞痛。手足青紫。厥逆。脉微欲绝。急煎附子理中与之。外用葱一束。如茶盏大。扎紧切一指浓一段。置脐上。以熨斗火熨之。热气透入腹。逼邪外出为佳。

真武汤

附子(臣) 茯苓(臣) 白芍(酒炒佐) 白术(君) 生姜(使)

四逆汤

甘草(炙臣) 干姜(佐) 附子(君)

病甚者用重剂。

有一种戴阳症。两颧浅红。红必游移无定。或烦躁发狂。欲坐卧泥水中。渴欲饮水。复不能饮。大便自利。或秘结。小便清白。或淡黄。咽喉或痛。或不痛。脉沉迟而微细。肌表虽热。重按之则不热。甚者其冷透手。此阴盛格阳也。又有面红烦躁。遍舌生疮生刺。舌敛缩如荔枝状。或痰涎涌盛。喘急。小便频数。口干引饮。两唇焦裂。喉间如烟火上攻。两足心如烙。脉洪大而数无伦。按之有力。(亦有按之微弱者)扪其身烙手。此肾虚火不归经。素问所谓脉从病反者也。俱用十全大补汤。吞八味丸。或大剂八味饮。合生脉散。人参熟地可用至二三两。附子可用至三五钱。如认作白虎。立死。

十全大补汤

黄 (蜜炙) 肉桂 四君 四物

八味丸

即六味饮加附子肉桂。

有一种疟疾。秋后晚发。不论间日一日。热多寒少。或独热无寒。或寒热相半。势沉重者。总当以治感症之法治之。(大抵不外阳明少阳二经)

有疟痢交并。势来暴甚者。亦当从感症治。急清阳明。毒自解矣。

有劳倦内伤人。夏月感热。身如燔炭。下利脓血。谵语。舌燥而黑。脉洪数无伦。(甚者脉散乱。忽有忽无。)此阳明危病也。急用熟地一两。生地麦冬当归白芍甘草枸杞佐之。服后须微微见汗乃可治。(脉亦须接续分明。洪数鼓指。)又必即前方去生地。加枣仁山药山萸肉丹皮连服七八帖。俟其脉敛而圆。乃可用四顺清凉饮子。加大黄五钱。熟地一两。归芍各三钱。甘草一钱。下其黑矢而愈。若一二日后。复发热狂 。喘急。口渴。此欲作汗解也。投 术各一两。归芍干姜各三钱。甘草一钱。其汗如注。而霍然矣。或曰。阳明热甚。当速解其毒。今先补后下。何也。曰。毒火燔炽。凉膈承气症也。而其原起于劳倦。阳邪内灼。脉已无阴。若骤下之。则毒留而阴绝。死不治矣。曰。复病又以他药治。何也。曰。病从阳入。必从阳解。今阴气已至。而无以鼓动之。则荣冲不洽。汗无从生。不汗。则虚邪不得外达。故内沸而复也。

初起宜辛凉解散。次则和解解毒。必里症全具而脉实。舌燥口干。心下坚满。方可攻下。若饮食在胃脘中。未曾腐熟。糟粕未成。虽芩连栝蒌等。俱不可用。况硝黄乎。(恐变结胸故也。)荒岁多疫。皆因饥饱不时所致。右气口脉多大。用人参败毒散。先发其表。次用人参柴胡汤以和解。右脉大于左。自汗。心下不胀。无表里症见者。补中益气汤。若用正伤寒法。大汗大下。多致杀人。疫病当分天时寒暄燥湿。病者虚实劳逸。因时制宜。不可拘泥。如久旱天时多燥。热疫流行。忌用燥剂。宜解毒润燥。天久淫雨。湿令大行。脾土受伤。民多寒疫。多兼泻利。忌用润剂。宜渗湿理脾。又有一种全家长幼相传染。头痛发热。乃天行时气。重即疫疠也。亦系阳明热病。治法当与感症参。

时毒者。感四时不正之气。初发状似伤寒。五七日间。乃能杀人。十日外。不治自愈。诊其脉。滑数浮洪沉紧弦涩。皆其候也。浮数者。邪气在表。宜发之。沉实者。邪气在里。当下之。此症有阴有阳。有可汗有可下。常见粗工但云热毒。骤用寒凉。不知病有轻重。治有逆从。岂容轻忽也。(寒凉不可轻用)头面耳项肿赤痛甚。恶寒口渴。大便闭涩。脉数实者。表里俱实也。防风通圣散主之。无表里症。或已汗下。肿不消者。小柴胡加酒连连翘玄参薄荷桔梗鼠粘子天花粉和解之。肿甚 痛。汗下不消。宜砭去恶血。内服解毒药。势不可散。欲脓脉弱。不溃。宜托里。饥年传染。先因胃虚饮食不节。邪乘虚入。宜从轻治。发散解毒。必加人参以固元气。病颐颔肿者。(即俗名虾幕瘟是也。又名曰 腮。)先用败毒散微汗之。次以酒芩连(黄连非热甚且缓之。栀芩足矣。)玄参薄荷连翘甘草桔梗升麻鼠粘子频频缓服。大便实者。加熟大黄。(此法。即非流行。凡遇见此症。用之自效。)大抵热不止。不可便与谷食。恐助邪热也。脉虚。无停滞者不禁。

荆防败毒散

羌活(臣) 独活(佐) 前胡(佐) 软柴胡(臣) 川芎(佐) 枳壳(佐)茯苓(佐) 荆芥(臣) 防风(君)

上加人参甘桔去荆防。名人参败毒散。立斋加玄参牛蒡子。

防风通圣散

白芍(臣) 防风(君) 当归(酒洗臣) 川芎(佐) 滑石(臣) 石膏(君) 芒硝(使) 桔梗(佐) 荆芥(佐) 麻黄(佐) 薄荷(使) 甘草(臣) 栀子(焙臣) 大黄(煨使) 白术(君) 连翘(臣) 黄芩(佐) 生姜(使)

普济消毒饮

泰和间。民病疫疠。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诸药罔效。明之云。身半以上天之气。邪热客心肺之间。上攻头面而肿。须用下药。(大头天行。湿热为肿。木盛为痛。湿热从阳明。木盛从少阳。阳明为邪首大肿。少阳邪出于耳前后。)

黄连(佐) 黄芩(佐) 人参(臣) 桔梗(佐) 生甘草(佐) 陈皮(佐)元参(君) 连翘(臣) 板蓝根(使) 马勃(使) 鼠粘子(焙研) 僵蚕(炒二味臣)升麻(使) 柴胡(臣)

上为末。半用汤调。时时呷之。半用蜜丸。噙化。服尽良愈。或加薄荷川芎当归。 咀。每服五钱。水煎。时时稍热服之。如大便硬。加酒煨大黄一钱。或二钱以利之。肿势盛者。宜砭刺之。

消毒托里散

治时毒已经汗下解毒。不消。势欲成脓。未成即消。已成即溃。

黄 (盐水拌炒) 人参(二味君) 白术(臣) 茯苓(臣) 当归(臣) 芍药(佐)川芎(佐) 甘草(臣) 金银花(佐) 白芷(佐)

水煎。分疮上下。食前后服之。

按准绳六经治例。与平人同。但初起即须合四物。或加白术黄芩。使热邪不能深入血分。以触犯胎气为异耳。又滑润如半夏滑石之类。行血如肉桂附子之类。破血如桃仁牛膝丹皮之类。攻下如大黄芒硝之类。俱宜慎之。

愚按。治感症大法。总以始终照管胃中津液。为第一奥旨。盖邪之所感。皮毛闭塞。气不外达。郁而成热。热积皮毛不解。渐而肌肉热矣。渐而各经络无不热矣。渐而热气皆壅塞。阳明腑中热矣。此必然之势也。又况后代血气未衰。早御酒肉浓味。胃中素有湿热者多。一旦客热交并。区区阴津几何。能当此烈焰燎原乎。凡感症之死。皆由胃汁干枯。是以古人立法。及其邪之在表。血气未伤之时。当汗汗之。(所谓开鬼门也)欲热从汗解。则清宁安固。而血气全保不伤矣。当其邪之在里。血气渐亏之际。可下下之。(所谓洁净府也。)欲热随便通。则焦灼顿除。而气血可徐俟其来复矣。其有血气素亏之人。三四五日之后。不论表症解与未解。里症急与不急。一见口干唇裂。舌胎焦黑燥硬。全用滋养清凉。虚甚者。并凉药弗用。纯阴重剂。加人参数钱。升发运用。但救得胃中津液不竭。其人必不即死。及其津液渐充。汗自能来。宿物自下。至所谓胃中之津液非他即周身血气所化。积叠胃底。此后天之本也。凡人平日之强弱。及遇外感贼邪之难治易治。可治不可治。强半凭此。粗工不知。无论新久虚实表里。苟见身热。风药混表。一觉闷满。攻中破气杂投。不效。大黄枳朴继进。必求一便。以毕其技能。岂虑热得风而益炽。阴被劫而速亡。(二语是感症致死根苗)何其与先贤之意。适相反哉。兹所集说。先后缓急不爽。轻重攻补适宜。而大旨所在。总始终照顾阴津。以为胜邪回生之本。(二语是感症治法主脑)学人由此。更遍参先贤之书。以尽其精微。极其变化。则感症之道备。而于他症亦思过半矣。(东庄批医贯云。当看伤寒论原本。及楼全善纲目。近日喻嘉言尚论篇。亦有发明。此篇与张景岳皆本薛新甫。并宜参究。不可求简捷。守一说以误世。)西塘感症者。即废翁董氏所辑入门浅见也。是书原本楼氏纲目。折衷损庵准绳。而又参以四明东庄两家。每祖此以救伤寒危症。无不立应。家藏此书。经历既久。积验甚多。家大兄因与四明心法东庄医案汇为一编。细加评点。不敢私之箧中。谨必诸同好。

同怀弟蜚鸣谨识

发表评论